《刘三姐》电影的幕后英雄,铸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20 17:02

《刘三姐》在全国公映后,欧博abg顿时引起轰动,被称为是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而《刘三姐》也成为了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电影。影片的歌曲与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在中国几代人心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电影《刘三姐》剧照

电影《刘三姐》不仅征服了中国内地的观众,同时在港、澳及东南亚世界华人圈内,都引起了轰动,被誉为“山歌片王”。在新加坡,《刘三姐》曾经创造了连续两次各上映120天的电影放映记录。马来西亚将《刘三姐》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

至今,许多外国人来到广西桂林旅游,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电影《刘三姐》的影响。《刘三姐》已经成为了广西的对外名片,许多人提及广西就立即联想到了“刘三姐”,从中可以知道,电影《刘三姐》的意义非凡。

1959年秋,正是新中国十年大庆,全国各行各业纷纷掀起了向国庆献礼的热潮。而电影《刘三姐》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那时候,广西的山歌剧《歌仙刘三姐》很受当地人们喜欢,其中以彩调剧《刘三姐》最为杰出,其唱词、表演给著名词作家乔羽留下了深刻印象,欧博官网这也让他萌生了用对歌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刘三姐的创作构想。

而这个时候,长春制片厂的领导也注意到了刘三姐,想拍摄成电影,于是找到导演苏里,建议他与乔羽一道去广西编写剧本。

为了赶上国庆献礼,苏里和乔羽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在柳州宾馆里着手撰写剧本。两人用了12天,就拿出了电影拍摄剧本。

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

关于谱曲,苏里和乔羽一致想到了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决定邀请他来担任电影《刘三姐》的音乐创作。

1960年夏,苏里带着《刘三姐》摄制组来到了风景秀丽的漓江,经过初步挑选,刘三姐一角已经有了几个备用人选。

其中,最被看好的是广西彩调剧团演员傅锦华,但是导演苏里对影片中的刘三姐一角要求很高,想找一个秀气漂亮的女孩子扮演。

当他听说广西剧团里有个叫黄婉秋的学生长得很好看,就派人叫她过来试镜。虽然外貌歌声都可以,欧博但是苏里感觉她才16岁,于歌仙刘三姐一角不适合。于是苏里让她扮演刘三姐的恋人阿牛的妹妹舟妹。

电影《刘三姐》剧照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依旧没有找到合适出演刘三姐的人选。后来还是让黄婉秋试镜了刘三姐的角色。就这样,16岁的黄婉秋成为了刘三姐。而关于电影里的刘三姐,人们都说有四位,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原来,黄婉秋年纪太小,大段大段的山歌根本无法演唱,所以,山歌配唱由傅锦华负责。

而黄婉秋是地地道道的桂林人,普通话不算标准,所以这配音就由长春制片厂的演员张桂兰负责。

电影《刘三姐》剧照

又因为黄婉秋不懂游泳,拍摄外景水排镜头时,由渔家姑娘关秀做替身。

红孩子》诞生记

1957年秋天,故事片《红色少年行》(后改名《红孩子》)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影片根据时佑平的小说《苏区小司令》改编,描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红色儿童团对敌斗争的故事。

电影《红孩子》剧照

1958年2月,欧博娱乐摄制组结束江西外景地的拍摄,回到长影拍摄内景戏。2月14日,气温零下十五度。长影厂第六摄影棚里,却是一片秋夜景象。一条羊肠小道,两旁绿树成荫,青草满地,珠露欲滴,虫声唧唧。

《红孩子》摄制组正在拍的场景是:孩子们为了夺取武器,黑夜埋伏在树丛中,勒死敌人哨兵,获得了第一支步枪。中午12点刚过,摄影棚的门开了,毛泽东主席在长影厂厂长亚马的陪同下,走进摄影棚。大家都愣住了,激动得不知应该怎样才好。

厂长亚马指着小演员向毛主席说:“这些就是我们的红色儿童团员,请主席看看像不像当年瑞金的孩子?”毛主席和摄影棚所有的工作人员一一握手,小演员们围住毛主席,有的拉着毛主席的手,有的用劲鼓掌,有的还高兴地跳起来。毛主席亲切地问孩子们:“你们是长春人吗?”“我们是北京人。”孩子们回答着。毛主席笑了,问孩子们是哪个剧团的,在哪个学校上学。

这时,拍摄新闻纪录片的摄影师开动了机器,被毛主席发现了,笑着说:“不要把我当戏拍了进去。”在场的人也都笑了起来。毛主席在摄影棚里走了一圈,仔细地看着,指着一些油纸做的树叶和麻做的青草问:“真的树叶能不能用?”厂长亚马回答说:“能用。”毛主席问:“这场戏怎么不到实景中去拍?”导演苏里说:“因为季节关系,所以在棚里搭了景。”毛主席又问:“这要好多钱啊?”导演回答:“大约一分钱一片树叶。”吉林省委书记吴德补充说:“这里是容许弄虚作假的。”毛主席笑了。

1958年7月,影片《红孩子》公映,观众争相观看。影片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团歌》传唱至今:“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

《让我们荡起双桨》一个时代的童话

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描绘了新中国的孩子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欢乐景象。这首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五十年代少年儿童生活状态的歌曲被传唱至今,成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遥远的记忆,而对于那些唱着歌成长起来的人们来说,歌本身已经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词作者乔羽回忆,五十年代的感受,是一个心情极其愉快、情绪非常好的一个年代。

电影《祖国的花朵》剧照

那是1955年7月初,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苏里带领《祖国的花朵》摄制组全体成员,以及一大群儿童演员来到万寿山下,在颐和园中嬉戏,到昆明湖上划船,让孩子们熟悉将要拍摄的环境,水上的感觉,划船的技术和动作。这部电影插曲的作者刘炽,也跟他们一起来了。

刘炽从小怕水。孩子们上了小船,刘炽却站在湖边犯难了。这时,孩子们热情地喊:“刘炽叔叔,赶快上来呀,开船啦!”刘炽便硬着头皮,登上了小船。开始,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两手抓住船舷,一动也不敢动。孩子们玩得可真开心,划着、闹着,那活泼可爱的神态感染了刘炽,刘炽和孩子们打水仗、赛船,脱下鞋坐在船舷上打水泡泡。船在水上漂,人在船中笑。刘炽这个中年人又像回到了童年。刘炽以孩子的心境,从孩子的角度观察着湖水、小船、风浪,寻找歌中幸福少年内心的节奏。当船快要划到犀牛望月的铜牛附近时,刘炽突然感觉到了具体的乐句在脑中显现,在心中直蹦。刘炽立刻告诉划船的小朋友:“快靠岸,快靠岸!”三个孩子全用眼睛瞪着刘炽:“刘炽叔叔怎么啦?”“歌的旋律出来了,得马上记下来!”他对孩子们说。

电影《祖国的花朵》剧照

刘炽上了岸,坐在犀牛望月的石头上,只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独唱和二部合唱部分,又用十来分钟的时间稍加改动,这首曲子就完成了。导演苏里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把刘炽刚写好的曲子唱给大家听,孩子们反应强烈,拍着手说:“真好,唱出了我们刚才在船上的心情。”

电影公映后,这首优美轻快的儿童歌曲就传遍了全国。后来又编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并在1980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中获一等奖,这首歌曲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新中国最著名的儿童歌曲,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当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就会回忆起美好的童年时代。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