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干部必须是“全才”
当了公务员还用像学生一样没完没了地学习吗?
一般人的看法是,欧博当上公务员就好比端起了“铁饭碗”,一切都将“水到渠成”;可进了财政部的办公大楼才知道,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这碗饭不是那么好“吃”的。
在经济建设司(以下简称经建司)记者发现,从司长、处长到普通科员,他们的办公桌上都有一样东西最多――书,中文的、英文的、专业的、非专业的……像是应考的学生的书桌。培根说过,“书可以用来装潢。”而经建司司长胡静林则坦言,这绝非是表演,因为他们时刻要面临各式各样的“考试”:“首先,我们身处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习的速度赶不上知识更新速度的话就会落伍;其次,金人庆部长提出要变‘被动请客’为‘主动买单’,可这‘单’是不好‘买’的,如何具备‘主动买单’的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如何在机关造成一种学习的气氛,引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为干部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对财政队伍建设来讲也至关重要。近年来,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等单位通过脱产学习、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业务司局创造了许多学习、提高的机会,司里不遗余力派出同志参加学习,干部个人因此受益匪浅,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
对此,社会保障司(以下简称社保司)制度精算处的徐刚有切身的感受,“一是个人发展压力大,二是改革任务重。”徐刚介绍说,他1997年刚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那会儿,大学本科的学历在部里还处于一般水平,而今的新人学历越来越高,昔日的“平原”变为“盆地”,原地踏步等于退步;再则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需要很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要在深刻理解社会保障体制并借鉴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路,而这一切无不需要大量的学习。
“我国正处于伟大的转型期,而财政作为国家重要的职能部门也正在从国家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财政涉及面越来越宽,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新知识需要学习,欧博娱乐许多旧的理财观念需要更新。”说到学习和充电,财政部的许多干部无不发出这种只争朝夕的感慨。而财政部人事教育司司长余蔚平说得更透彻:“当今世界需要的是‘骨子里渗透着未来的人’,靠‘一纸文凭’走遍天下,终身从事单一行业、一个岗位干到底的状况正在改变。不断学习以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已经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方式,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成为提高个人职业适应能力、增强岗位竞争力的关键。”余蔚平认为,目前我国现有的财政干部大多毕业于财经院校,掌握财经知识一般较多,但对公共管理知识了解偏少,知识面还不够宽,知识结构还有待充实。另外,财政干部自身也产生了一种本领恐慌,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空前高涨,实施大规模的培训和重点骨干人才培养规划正适得其时。
然而,各司局都面临工作忙、人手紧的困境。以经济建设司为例,现今共有46人在编,即使全部满员工作也往往处于超负荷状态,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放过培训一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司领导对此有惊人的共识,那就是,不管人手有多紧张,不管需要培训或学习的人是多重要的骨干,只要有机会,“咬着牙”也要送他们去接受培训或学习。
做“物有所值”的培训
“培训就是听讲座,就是休息”,“老师满堂灌,学生低头看”,等等,社会上对机关单位举办的各种培训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为了给干部培训“正名”,为了把培训工作真正当作部党组和金人庆部长交办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牵头组织人事教育司和干部教育中心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财政部的工作特色,制定了一系列机关干部岗位培训的思路和方案,提出要“把握岗位角色特征,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立足全面提升素质,既培训业务,欧博allbet又培训相关知识,注重各种知识有机整合;突出加强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干部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特别是根据司(厅)级、正处级、副处级和主任科员分别对应的“决策把关、培养干部带队伍”、“组织领导”、“参谋助手”和“业务骨干”角色特征及其能力素质要求,制定了司(厅)级、正处级、副处级和主任科员四个层次的岗位培训教学方案,并依据该教学方案,自2004年以来分别举办了司(厅)长、正处长、副处长、主任科员等不同级别的岗位培训班11期,初步探索并建立了以“设定一个目标(总结自己、学习他人、准备将来),严把两个关口(严把教师关、严把学员关),创新三项工作(制定全新的教学方案、采取全新的教学方法、做好全新的培训宣传),严格四项管理(严格项目管理、严格目标管理、严格教学管理、严格质量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岗位培训新模式。因岗位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深受广大财政干部的欢迎。在2005年中组部召开的全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财政部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的惟一代表就岗位培训工作进行了经验介绍,并得到了中组部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关注。
回忆起2003年刚进财政部时的情景,社保司制度精算处的黄耀冬慨叹于自己当时“连签报都写不好”。黄耀冬本科读的是土木工程,硕士读的是统计,平常写论文只停留在探讨问题的层次上,一旦要进入自己毫不熟悉的财政行业实际“操练”,难免有些隔膜。这时候部里搞的岗前培训便帮了他大忙。从一般的政治、文化类知识到公文写作、机构职能,适当的培训迅速把一位优秀的“书生”转化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除了岗前培训之外。黄耀冬还受过“岗位培训”和“脱产训练”。他说,“课程不限于业务、人文素养的培植,工作压力下的自我调试,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的训练等都在培训之列,培训内容甚至细化到了如何递名片和演讲时的姿态、口气等‘小节’。”
“为财政中心工作服务、为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素质服务。”这是王军副部长对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落实到培训课程的设置,则体现为“三贴近”,即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贴近财政中心工作,贴近学员要求。按照财政部外事工作计划的安排,财政部国际司、干部教育中心每年都要与世界银行学院、亚洲开发银行学院等国际机构举办若干期国际研讨班,与部内有关司局联合举办若干期出国培训班。同时,财政部人事教育司、国际司和干部教育中心还联合拟定了《财政部重点骨干人才培养规划》并经部党组批准付诸实施,重点培养财经外交人才、财经专家人才和财经复合人才等三类急需人才,力争在5年内,锻造出一支百人左右的结构合理的重点骨干人才队伍。以当前为例,财政部党组围绕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了七大研究课题,即做大“蛋糕”、调整支出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社保体系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完善财税体制、支持构建创新体系,欧博百家乐各级财政部门培训任务的重点正是要围绕这些关键课题做文章。
据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副主任贾荣鄂介绍,近3年来,财政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210期,培训学员约23000人次,干部教育培训已成为创建学习型机关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主渠道。由于尝到了培训的“甜头”,参训学员逐渐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由参训前的嫌“时间太长”转为感叹“时间太短”,由以往的“被动参加培训”转为“主动要求争取”,财政部学习氛围因此更加浓郁。
处处是“课堂”
除干部培训的“正面战场”之外,广大财政干部或围绕课题进行“运动战”,或根据个人需要“打游击”,纸上、电脑上皆可“谈兵”,国际、国内都要“借箭”。总之一句话,学习充电的“战场”无所不在。
作为社保司的“指挥官”,司长孙志筠有信心在第一时间做到“知己知彼”,因为她有一套充当她“眼睛”和“耳朵”的信息系统。作为这个信息系统的“操盘手”之一,社保司综合处的詹树每天8到9点钟会把网上有关社保、财税、经济类的信息和新闻经编辑、节选、摘要之后汇集为“每日新闻摘报”,报送主管部领导及本司领导。“拣选的信息要短而精,同时与社保工作直接相关,这对保持敏锐的政策触觉很有好处。”詹树随手递给记者一本2006年12月29日标为第176期的摘报,上面的“每日导读”栏有一则内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CCTV:十天内离婚复婚再离婚就为吃低保”。詹树告诉记者,类似的新闻在普通人眼中也许会一晃而过,但对政策制定者来讲却可能发现制度的缺失。
“政策制定者首先应该是信息占有者”,孙志筠认为,社保政策非常复杂,工作量很大,不仅要求相当的知识量,还必须有很强的判断力。如对老红军的抚恤政策不仅需要了解那段历史,而且对总体情况要有准确的把握,而卫生方面则需要了解每一种传染病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从四个方面对“财政社保人”提出了要求:一是要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使制定的政策切实反映人民利益;二是要懂得财政的社保理论;三是要具备调研的能力;四是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国际经验。为做到这四点,社保司一方面建有自己的专家库,随时了解学界最新观点;另一方面还必须把社保方面最前沿的信息报道“一览无遗”。另外,社保司还把写得好的公文、调研报告在司内传阅,在切磋之间提高本司干部水平。
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水平,广博的专业素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钻研精神――社保司对干部的这些要求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财政部各单位对干部的要求。
在经建司副司长李敬辉的桌上,摆着3本书:《全球矿业税收比较研究》、《伯南客时代――格林斯潘之后的美联储货币政策展望》和《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制定》。矿业、货币、生态这些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在李敬辉看来却是高度统一的。李敬辉说,每一项经济建设方面政策的出台,都要有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所谓“深入”指的是要在国际视野的范围内熟悉国际规则,了解国内外专家观点和大量研读相关资料,把问题“吃透”;“浅出”则指要把精深的理论论证化为简单有效的政策措施,同时做到只花必要的钱,不花冤枉钱。
学以致用
所谓“只花必要的钱,不花冤枉钱”,实际上蕴含了财政部长金人庆“主动买单”的思想;而“主动买单”的能力,也即财政干部的行政执行力和政策创造力,正是检验干部培训及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试金石。
在经建司综合处办公室里,年轻的副处长孙志颇为内行地和记者聊起了新能源,俨然已是该领域的行家里手;可谁能想到,就在一年前,新能源研究对他来讲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孙志经过一年的脱产学习,刚刚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经建司成立了能源小组,专题研究能源替代问题。孙志为该小组成员之一。能源小组形成财政替代能源系列报告之一、之二、之四即《关于加快我国石油替代能源的政策建议》、《关于我国发展风电产业的政策建议》和《生物燃料乙醇试点推广取得成效》均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和财政部部长金人庆的充分肯定,另外《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应用前景广阔应抓紧示范为推广积累经验》等报告也引起国务院领导和金人庆部长的重视。从政策建议到调研报告再到财税政策,新能源研究形成了较强系统性,成为2006年经建司工作的亮点。在一年时间里由“门外汉”变成专家,能源小组成员的诀窍是边干边学。“什么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生产的技术途径怎样?刚开始时这些都不懂,为了研究必须听专家讲,看企业,钻材料。对政策业务了解要深,否则就很难发现障碍在哪,更谈不上用财政手段解决问题。”孙志说。
面对政策设计带来的挑战,社保司制度精算处的徐刚则选择“洋为中用”。徐刚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莫纳什大学回来,他说,为期一年的脱产学习使他感受颇深。“有些东西,如煤矿工人、船员等加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问题,在国内有些部门还有异议,其实国际上已经比较普遍,只要符合中国国情,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做法。”
更大的冲击来自理念,徐刚说,“西方更强调结果管理,凡事主张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更倾向于由政府购买服务进而推动市场。”对个人成长而言,徐刚认为,西方更重视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每有论文写作都要求尽悉以往所有相关理论的观点,加上与国内的财政社保工作经验相互印证,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想法,思路由此开阔了不少。
对于徐刚的说法,经建司副司长李敬辉感同身受。2006年3-9月份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潜下心来苦读了半年,重点了解了美国的宏观调控及能源战略方面的内容。“就财政来讲,应该多搞宏观研究,跳出财政看财政,不断反思财政税收政策,逐步走向宏观调控的模型化、公式化和程序化。另外,美国的‘预调控’和‘国家战略’等概念也都很值得借鉴。”至于个人,李敬辉说“开拓了视野,了解了一些好的思路,更多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
“世界是平的”
这些年,走进财政部的大楼,人们发现,财政干部学外语的热情格外高涨。走进下班以后的英语沙龙班,你会发现,不仅年轻人在学外语,一些中年的司局长也在学外语。据知情人透露,财政部的一些司局长以及有的部领导的外语水平都很高。
前不久不是有本畅销书叫《世界是平的》吗?到了财政部,你就会发现在财政部的业务往来中,世界的确是平的,因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财政部的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世界在加紧了解中国的财经政策,中国也在不断加速借鉴学习一切有用的国际经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外语。几年前,一些业务司局的人在出国之前总不忘到国际司跑一趟,干什么呢?借人。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财政干部的外语水平很难应对财经外事方面的要求,国际司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各业务司局的“翻译中心”;而今各业务司局都有了自己的外语人才,司长、处长早上见面喊声“Morning!”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出国时请专职翻译“代言”也成为历史。去年世行专家来财政部用英文演讲,报告厅里80多名财政干部听得津津有味,提起问题来也有板有眼,而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像的。
外语方面表现突出的干部之中,固然有不少是招考公务员时带着专长考进来的,但更多的人则是利用了财政部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机遇用功学出来的。
国际司技援处是具体负责财政部国外培训的处室。近年来,根据财政部党组“培养骨干复合型人才”的指示精神,在李勇副部长的亲自过问下,技援处的国外培训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受到了财政部广大干部同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针对年轻干部的需求,技援处与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奖学金项目、财政部/巴克莱银行志奋领奖学金项目、中澳发展奖学金项目、中日奖学金项目,上文提到的社保司的徐刚和经建司的孙志就是这些项目的受益者。针对广大司处级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需求,技援处开辟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等半年期高级访问学者渠道,经建司李敬辉副司长就是这一项目的参与者。此外,技援处还为干部教育中心牵线搭桥,与世界银行学院、亚洲开发银行学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学院等多边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针对财政部党组加强机构能力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李勇副部长和国际司朱光耀司长多次指示技援处,“多方争取优惠资金,配合财政中心工作,加大国外培训力度”,因此财政部的国外培训经费大多是赠款或合作项目。两年前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申请到250万美元的赠款,用于综合司、预算司、国库司和税政司的机构能力加强,上述四个司局2005年以来的出国培训和课题研究绝大部分来自该笔赠款。与澳大利亚政府合作,澳方每年全额资助财政部10名青年干部赴澳学习澳大利亚的财政管理经验。与德国政府合作,德方每年资助2-3名财政部同志赴欧洲工作实习,借鉴德国和欧洲处理国际事务的经验。此外,还为财政部每年争取到数十个由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全额资助的国外短期培训名额。这些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为财政部的财税改革进程提供了帮助,也正体现了上文所说的要“物有所值”和“学以致用”。
撇开出国时的熏陶和日常讲座上专家的指点不算,单是人事教育司和干部教育中心提供的培训机会就相当可观:脱产的有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英语口语强化培训班和在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司处级干部英语培训班,至今已分别举办了19期和4期;在职的有始于2000年的业余英语培训班和始于2005年的英语沙龙。培训的内容与部内干部的英语培训需求直接挂钩,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兴趣和热情,培训的方法则强调互动交流,务必鼓起学员听说读写的劲头。经过培训,不少干部一改“哑巴”英语的困窘,争相与外教进行交流;另一些在国际关系学院的司、处长则在一期培训结束后意犹未尽,强烈要求继续学习,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在部里开起了“小灶”,请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师每周六、日再来为这些干部“补习”。
外语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外语背后的东西。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攀升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财经外交活动日益频繁。这种情况下的中国财政干部,仅仅有“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用国际眼光看中国,学会以国际上最先进的理念、方法,针对目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王军副部长要求,干部教育中心应把培训眼光放长至外语和单纯的“开眼”之外。
以财政部与世界银行合作的国际研讨班为例,研讨题目的筛选时,干部教育中心会与业务司局多次座谈,务求围绕部党组中心工作同时切合各司局实际需要。“一般情况下会是当前关注的热点,听的人不感兴趣是万万不行的。”干部教育中心培训三处处长毛文勇介绍说,国内外专家的邀请主要是靠世行和财政部的推荐,研讨方式一般采取一个专家15分钟讲演,几位专家15分钟点评,学员15分钟提问的方式,不时采取老师讲、学生提问的互动方式,极大调动了专家学员的积极性。最近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的研讨班在讲演完毕之后,还安排大家到文明生态村实地考察,不仅外国专家很感兴趣,各地学员也都颇受启发。据毛文勇介绍,每次研讨班上总会提出一些前沿问题和与之相关的思考,而这些都会在干教中心的快报上得到及时反映,不少司局长专门跑来对研讨题目和观点进行咨询。
在200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期间,金人庆部长提出:“世行在帮助中国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制度创新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今后中国与世行除继续进行资金合作外,将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知识合作。”实际上,目前财政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的知识合作还囊括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OECD和联合国开发署等国际组织。中国财政干部的思维触角在延伸,知识架构在拓展,“拿来”的能力在增强――一支极具造血能力的财政干部队伍正蓬勃成长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财经舞台。
责编: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