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个记者节——致敬初心 努力做好伟大时代的记录者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1 18:19

用笔书写人间百态,欧博abg用镜头记录社会万象。回看气象新闻工作者的这一年,基层台站、田间地头、高山海岛,防灾减灾前线、重大活动一线、科研试验现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印记所及之处,皆有他们的见证、记录与传播。他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用每一次奔赴现场、每一段生动镜头、每一篇真情文字,记录与展示全国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努力讲好气象故事、触摸时代脉搏、点亮心中灯火。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国气象报进行特别策划,邀请奋斗于气象新闻宣传一线的记者通讯员,分享他们难忘的采访经历与体会。

以气象之名守护-53℃下的万家灯火

1月22日,一则《-53℃!黑龙江漠河破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低气温》的新闻让这个地处祖国最北端、北纬53°的边陲小城“火了”。何其幸运,我与大兴安岭地区气象部门的同事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让这个大年初一有了别样的“年味儿”。

室外千里冰封,室内热情澎湃。在北纬53°“预见”-53℃,除了见证气温极值以外,我更感受到这份载入史册的预报背后有着诸多光彩:我看到气象人提前一周就开始24小时紧绷监测预报心弦的敏锐,看到除夕依然在岗位各司其职的那份坚守,看到预报发布之后各部门迅速行动守护百姓安澜的初心,看到极寒退去气象助力“冷资源”变“热产业”的智慧……气象的力量,正在这颗“东北明珠”的璀璨发展中不断凸显。

1月22日,极寒天气下,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在维护设备。 图/郝莉

这些光彩,凝为“新春走基层”新闻作品,得以被更多人所知晓。如椽之笔书时代新篇,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就是要俯下身、沉下身,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生逢其时,在这个焕发青春与力量的新时代,能与历史同行共进,是命运最好的褒奖。未来,我将继续解码龙江气象高质量发展动能引擎,传播这片千里沃野上的气象故事。(张晓卿)

把记者这个职业揉进我的生命

5月的帕米尔高原正值初春,碧蓝河水边的簇簇红柳,好似跳动的火焰,不远处的“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耸入天际——赶着驼队穿行在山间,眼前俨然一幅人间绝景。但胸闷气短、头痛欲裂等高原反应,也让我极度不适。

5月12日,欧博官网我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气象局建站分队,前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无人区建设气象站。

感冒、高原反应、抽筋、蚊虫袭扰……一路上的困难,阻挡不了我穿行在驼队前后或山崖上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的热情。

5月14日下午,建站队伍安全返回县城,一碗拉面下肚,我直奔酒店开始写稿,到次日清晨6时许,带着无人区建站的余温和雪域高原上的晨曦初露,《帕米尔高原无人区,赶着驼队去建站》文字、图片和视频传回报社。

工作人员在悬崖峭壁上调试安装设备,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河道。 图/李志宏

这一路,我目睹了建站队伍一整天坚持在悬崖上安装设备的艰辛,体验了他们几天吃不上一口热饭,喝生水、住在虫子乱爬的土坯房里的生活,也感受到了气象人直面人民期许、践行气象使命的担当与无畏。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只有深入一线,带着感情去采访、去观察和亲身体验,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李志宏)

“孤岛”坚守中有中国人的精气神儿

6月中旬,“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寻访最美气象台站”主题采访团走进天津,我有幸与多位媒体记者一同登上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埕北油田A平台开展全景采访,讲述渤海湾内唯一一个海上有人值守气象站连续35年不间断观测的动人故事。

早在10年前刚成为气象记者时,我便知晓了渤海上有一个“孤岛”般的石油平台气象站,听闻了“老杨”和“小杨”父子数十年如一日的故事。虽然早已无数次想象过这个平台的样子,但当我乘坐直升机,在高空中真正看到平台孤零零地伫立在茫茫大海中时,仍然满是震撼,更对能在此坚守数十年的气象人肃然起敬。

位于渤海湾的埕北油田A平台图片来源: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

采访结束后,我们与杨文杰挥手告别,看着渐行渐远、不断缩小的平台,想象着他孤身站在夜幕中的身影,不自觉地有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想,作为一名气象新闻工作者,让人们知道海上气象站的“老杨”,知道高山深处、云海之间、孤岛之上、极寒之地的那些忠于职守的气象人,用手中的笔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传承他们的无私精神,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吧。(张妍)

许明天一个梦想你的是什么?

7月28日23时48分,赶在零点之前,欧博《共圆青春梦想 同赴大运之约——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气象保障服务纪实》被传回报社。

上传稿件的那一刻,我长长舒了一口气,和同行的小伙伴相视一笑,一扫连日来在成都紧张采访和开幕式前一天彻夜写稿的疲惫,拿起放在手边的矿泉水一饮而下,水流入嗓子眼后的丝滑感令人顿觉满足。

成都大运会,是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首个以开放形式举办的大型国际体育综合赛事,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与重托,国内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它的意义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为世界打开了一扇门,使各国青年相聚成都,展开一次成就梦想的竞技之旅。

成都大运会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图片来源:成都大运会官网

记录这场盛会的气象保障服务点滴,是记者的责任使然。早在开幕式前的半个月,我第一次去成都踩点,街道两边随处可见“成都成就梦想”的标语。对于来到这里的人们,这座城会许以怎样的梦想?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采访。

行走在大运会主场馆,现场气象保障团队成员罗衣满含笑意地讲述他疲劳又艰辛的驻场经历,言语中透着一股乐观向上的拼搏精神;在大运会气象台,国、省、市气象专家齐聚一堂,为开幕式天气可能出现的任何一丝不确定性反复推敲;在赛艇比赛场馆四川国际水上运动中心,气象部门专门为比赛设立的水上气象观测站像一名卫士般默默“守护”在辅助航道上……

我的疑问渐渐有了答案,梦想之于运动员,是通过这场盛会成就摘金夺银之梦;梦想之于参加大运会开幕式气象保障服务的气象工作者,是为盛会提供完美的气象保障服务;而梦想之于记者,则是通过我们的视角记录与见证每一个气象保障服务的精彩瞬间。(宛霞)

走进戈壁荒漠见证“ 风云”起飞

8月3日11时47分,风云三号F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作为气象记者,这是我第一次奔赴戈壁荒漠中的东风航天城,参与风云气象卫星发射的现场报道。其中,有两个“画面”尤其让我记忆深刻。

“画面”之一:在沿途所见的苍茫之景。越深入航天城,广袤的戈壁滩越让人肃然起敬。一批又一批的航天工作者,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建起一座现代化航天城。

卫星发射成功瞬间 图/文科

“画面”之二:3日上午的发射场指挥大厅。发射当天,所有人早早来到发射大厅,没有嘈杂的交流声,各项指令依次发出,忙而有序,繁而不乱。我坐在大厅的最后一排,欧博娱乐一边观察,一边详细记录卫星升空前的每一个关键瞬间。从“火箭1小时至30分钟工作内容……”到“卫星倒计时1小时准备、30分钟准备、15分钟准备……”到“倒计时10、9、8、7……”,有条不紊的背后,正是风云气象卫星事业走向成熟、迈向成功的点滴积累。

记录伟大时代,见证难忘瞬间。能现场见证风云气象卫星完美起飞,让我更深刻感受到气象事业飞速发展的脉搏。此次采访,让我更加坚定——用心记录气象事业的点滴发展,让更多人了解气象、关注气象、支持气象。(文科)

努力呈现亚运会气象服务的“杭州味”

在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期间,对于每天“穿梭”于各个浙政钉群,不停寻找亚运气象新闻线索的我来说,确实在精力和体力上的考验都是非常大的。但发现新闻线索并完成投稿的这份欣喜,总是超越了所有的困难和辛劳。

赛会气象宣传很容易千人一面,我承担亚运气象宣传工作以来,想的最多的是如何体现亚运气象服务的杭州特色。我是亚运气象保障服务专班团队成员,在亚运筹办的6年时间里,一直以各种形式参与相关工作,对杭州亚运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特色、亮点已有很深的认识。

杭州亚运会闭幕式现场 图片来源:杭州亚运会官网

亚运气象宣传要找到一个主题,我认为这个主题就是数字、智能和智慧。杭州亚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心心相融,@未来”,我以“向未来”主题策划了三个专题,分别是“追赶 超越 向未来,杭州亚运赛场精密监测如何炼成?”“接力 奔跑 迎未来,看精准预报如何护航亚运盛会?”“数字 智能 @未来,浙江‘数智气象’精细服务亚运会”,分别在倒计时100天、亚运会开幕式、亚残运会闭幕式推出。这个专题策划与杭州“智能亚运”的办赛理念相统一,也能体现杭州特色,整个策划得到了各方认可。

亚运期间,我们策划、写稿基本连轴转。为了及时完成写稿任务,我每天奔波在单位和家之间,家也成了工作场所,加班加点成了常态。记得最后一个策划完成后,我在气象局一楼楼梯上独自坐了很久,什么也不想。这次亚运气象宣传工作得到各方的高度肯定,被认为特色鲜明,很有杭州味道。对于全程参与的我来说,这个评价就是最大的奖赏。(麻碧华)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在第一次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时,我曾问,“对您而言,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意味着什么呢?”徐院士沉吟半晌,“是钥匙,一把解开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今年4月中旬,我终于也有机会参与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记录科考队员在这片荒野之地寻找“钥匙”的故事。

刚开始这段旅程之时,我兴奋不已,对于每日行程、活动、同行的科学家都抱有极大兴趣。兴奋过后,我又迷茫起来,一望无垠的荒野,我们原本浩浩荡荡的车队显得很渺小,更何况沿途开展的试验——在占地不足一平方米的范围,测得的数据又有多少代表性?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合影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可是当我将镜头对准科研人员,他们流露出的却是兴奋——今天在高原上测得了三种不同典型下垫面的数据,明天、后天……我们可以获取沿线不同地区的数据。

一个点又一个点,织就成遍布整个高原的下垫面特征。或许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或许常要经受“是否有意义”的质疑,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而苦苦探寻的“钥匙”或许就藏在某一次看似普通的试验之中。

要怎样记录下这些默默无闻的努力与尝试?是漫天黄沙,是高原缺氧,是蜿蜒山路,更是试验结果一次次的不尽如人意,是突破带来的喜悦和欢呼,也是痛苦过后再度燃起的斗志。作为气象记者,通过报道来提高社会对气象科学的认知,要做的还有许多。(张艺博)

世界气象大会发出中国声音

世界气象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是世界气象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5月22日,第19届世界气象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开幕。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很幸运地随中国代表团参与了此次大会,聆听来自世界各地的气象专家发言,了解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最新趋势和挑战。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动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在全球气象领域落实。在参与报道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有许多优秀的学者在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教育、信息共享、国际合作等领域付出努力,为的就是让早期预警能够更快、更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以便更好地应对日渐频发的气象灾害。

世界气象大会开幕式 图/李子硕

在与中国代表团成员朝夕相处的12天中,我见识到了不一样的“外交”。每位同事都为扩大中国在世界气象大舞台上的影响力而不断努力,他们在每一段会歇期间奔走交流,在每一个晚上加班修改材料,也会为每一次发言绞尽脑汁。最终,中国代表成功当选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这是每位中国气象人努力的成果,虽累,但乐在其中。

参加世界气象大会报道是我非常难忘的一次经历,也让我坚定信念,未来,用纸笔、声画更有力地向世界传播有中国特色的气象之音。(李子硕)

风里雨里,我在追你

一阵风过就是一个趔趄,头发仿佛摆脱了地心引力,雨跟胶水一样把眼睛和嘴唇糊在一起几乎无法开合……生在台风频扰的福建,我却第一次在这片土地上直面它的威力——入行四年,这也是我的第一个“追风”任务。

一路上我一直在想,作为记者,我们“追风”追的到底是什么?

第一站到了厦门。当时不少气象爱好者将台风“杜苏芮”与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相比较,而厦门正是直面“莫兰蒂”的地方。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强降水导致福建省仙游县木兰溪水位上涨。 图/陈伟捷

第二站去了漳州。龙海区隆教畲族乡已进入“杜苏芮”七级风圈,往天海相接处一站,台风的暴烈一览无余。

第三站来了泉州。台风主体刚刚离去不到24小时,虽然仍有些许艰难,但这座刚刚经受正面重击的城市已经开始逐步恢复运转。

整整七天,我走进城市的微小“细胞”,也去往乡村的“神经末梢”。我看见电子显示屏上的预警信号;酒店客房信笺上的温馨提醒;在地铁口堆着的、卷帘门下压实的防洪沙袋;一夜之间贴满落地玻璃窗的米字型胶带……

我见证网格员与社区居民守望相助、乡镇干部冒雨摸排风险隐患点、气象预报员在14级大风里坚守一线、市政工作人员合抱移开横卧路面的大树、建筑公司义务支援抢险……

在大自然面前,每个个体都很渺小,但集聚的群体却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是法律与机制、科技与人力的“绳”,拧起包容与守序、责任与敬畏的力,交织出守护“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网”。

原来,我们追的不是台风,是写在台风应对背后的井然有序与脉脉温情。(叶奕宏)

100多个小时的坚守

7月29日下午,暴雨来临前的几个小时,我接到领导打来的电话。因为新增紧急报道任务,我需要立刻赶往北京市气象台。此时的我已经做好准备,在台里度过接下来的5天100多个小时。

一到北京市气象台会商室,紧张的气氛扑面而来。“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裹挟着丰沛的水汽,直扑京津冀地区。”“预计雨区7月29日晚进入北京,强降雨时段从7月30日8时开始,大约持续70个小时。”……

这一切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降雨非同一般。

7月29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员研判降雨量级。图/张云轩

我立即拿起录音笔、相机等设备,记录下暴雨红色预警发布的过程。与此同时,我和预报员一起体验了纠结、压力、果断、坚定。

7月29日11时左右,第一期《重要天气报告》对外发布,北京市气象台的预报员顶着压力,综合分析研判降水量累计将达300毫米至500毫米,局地超过600毫米,必须发布极端天气预警。11时45分,暴雨橙色预警发布。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报员对这次极端天气的预报越发有把握,“无论从过程总降水量,还是可能造成的影响,都应该发布红色级别暴雨预警。”距离橙色预警发布不到6小时,气象预警升级到最高级别红色预警。19时,防汛预警响应也升级为最高级别。

预警发布后,预报员的压力并没有减小,依然时刻盯降雨云团,通过各种资料分析降雨路径,什么时候增强、减弱?会不会有新的变数?这样的纠结、压力一直持续到8月2日早上降雨云团移出北京。这至关重要的5天,我一直都在现场,见证与记录。(叶芳璐)

合作共享续“丝路”故事

作为记者,最幸福的事情可能是亲历、观察、记录。今年9月,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气象高质量发展合作论坛在宁夏银川开幕。很荣幸,我来到了宁夏,报道这次盛会。这是我与新闻结缘的第15年,也是我参与国际报道最多的一年。

用脚走路、用笔还原,高大上的论坛、先进的气象科技、合作的意愿、交流的热情……因为我在现场,所以感受颇深,其中,有几个关键词令我印象深刻。

智慧气象展亮相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图/徐嫩羽

关键词一:交流。在智慧气象展中,没等讲解员介绍完,各国气象专家纷纷提问。原本安排的40分钟参观时间不断延长。我置身于一种“渴望交流”的氛围中,被大家的好奇和热情感染,真正感受到了“国际合作”。

关键词二:共享。各国气象专家纷纷关注气候变化的挑战和肆虐的气象灾害,他们在忧虑的同时,期待合作、期盼共赢。我体会到,同一个地球、同样的期盼。我也希望把这种共享的愿望传递出去。于是,我在稿件中关注各国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三:合作。在现场,中文、英语、阿拉伯语、法语等各种语言交织。各国气象专家在加强气象科技合作、响应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达成共识。我认为,语言只是一个工具,更重要的是合作的初心,能打破语言的壁垒,消除文化的不同,寻找最大公约数。

古今延续,各国气象部门将继续书写国际合作的故事,而我也很荣幸,因为我在现场、我在记录。(徐嫩羽)

“ 网 格+气 象”加出更多可能

江山,在哪里?

翻开地图,很容易发现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省的西南部门户和钱塘江源头之一。

作为全国首个县级气象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这里有何不一般?今年,我走近江山观澜索源。

“5个有”足以道出江山“网格+气象”的背景渊源,即气象防灾减灾有需求,气象业务支撑有基础,“网格+气象”防灾减灾有实践,政府支持有政策,面临形势有新要求。

浙江省江山市是全国首个县级气象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图片来源:江山市气象局

作为浙江梅汛期暴雨中心之一,江山将推进“网格+气象”防灾减灾模式与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化改革融合:气象工作于2019年“入格”,2020年助力转移198名群众,2021年率先实现气象防灾减灾数字化应用在县乡“四治平台”贯通,2022年实战运行递进式分乡镇预警“叫应”服务……气象融入基层治理现代化路线清晰、步伐稳健。

这次采访,不拘泥于办公室——雨天的车内、深夜的江山市应急管理局、缓流的须江边、井然有序的贺村镇综合信息指挥室……几天时间里,我跟随江山市气象局领导在市委、市政府和乡镇街道采访,见证了气象融入基层治理的点滴。

再次回到初始的问题,这里有何不一般?或许2023年全国气象工作研讨会议指出的那句可以解答,“江山将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全科网格管理,压实县—乡—村三级责任,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中气象职能定位不明、边界不清、协同不畅的问题。”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