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义宏台长为师生们作《天气预报与防灾减灾》讲座
中国气象报记者吴家翔摄影
时间:2009年5月26日
地点: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
主讲人:中央气象台台长 端义宏
主题:天气预报与防灾减灾
主持人:著名气象节目主持人 宋英杰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报社 中央民族大学
协办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
气象大讲堂由著名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主持
中国气象报记者吴家翔摄影
天气预报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欧博导致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灾害重,是世界上气象灾害较重的国家之一。
从1980年至2008年,全球88.5%的灾害是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自然灾害里面大概有72.5%的人员伤亡是跟气象灾害有关;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75%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知,最严重的最大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都是因为气象灾害造成的。认识天气,认识气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有资料显示,在86个国家,有30%的人口处于气象灾害的危险状态。从灾害演变来看,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从80年代末到2000年的过程里面,干旱的损失是减少的,但高温热浪、洪水等气象灾害都呈现增加的态势。从总趋势来看,整体的灾害是增加的。
受特殊的地形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多灾的国家。各种纷繁芜杂的灾害性天气在我国都多发。影响我国的台风非常厉害,一般每年有7到9个。另外,受季风和频繁的冷空气影响,强降水、雷暴、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因此,我国的大气处于交织状态。
我国气象灾害显著的特点:一个是损失大,气象灾害占全部自然灾害的70%以上;另一个是灾害频率较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人员伤亡多,并总体上以年平均15%的速度逐年上升,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损失越大。据1991年至2006年数据统计,我国大陆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900亿元。
我国的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渐变性和群发性等特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雷雨、大风、雷电、寒潮等灾害。渐变性气象灾害,有干旱、酸雨等。群发性灾害,如1998年我国面临的洪涝,长江、松花江、嫩江同时爆发洪涝灾害;一场暴雨可以造成洪涝,欧博娱乐也可以造成泥石流,也可能造成滑坡。
近年来,我国的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尽管如此,但是面对令人触目惊心频繁发生的气象灾害,气象部门所要承担的防灾减灾的任务异常繁重。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和关口。只要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了,防灾减灾的措施到位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自然也会随之减少。
端义宏的报告赢得掌声一片
中国气象报记者吴家翔摄影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会不准
在现代社会,天气预报是一门科学。为什么天气预报有时会不准呢?
一、天气预报,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通过观察天象、寻找规律,有了诸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历史并不长,人类对于很多天气现象发生、演变和内在机理和规律并未完全掌握。
二、天气本身就是变化无常的。
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也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在具体情况下,要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本身就是很难的事。
以“桑美”台风为例,当时有3个台风在一个大的区域里,要准确断定每个台风的移动路径,确实不易。这3个台风除了大气环流形势影响外,然后还要考虑3个台风之间还要的相互影响。因此,很难准确预测这3个台风的移动路径。
所以说,大气本身存在的复杂现象,致使人们认识不到位,欧博allbet确实客观存在。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受千丝万缕的关系的限制,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三、决策预报有难度。
以王家坝分洪为例,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
王家坝地处河南、安徽交界处,是淮河第一坝。这个坝的下游是有10万人居住的分洪区。王家坝要不要分洪,关键得看天气预报。这个时候,预报员的压力非常大,一开闸,十万人要撤走,百姓种的庄稼全被淹没,这是几十个亿的损失。但若是不撤,淮河大堤出了事,主堤保不住,灾害会更大。所以,在面临重大的决策服务时,预报员最受煎熬。
四、一些特殊的天气预报不准很正常。
比如说火炬登珠峰的时候,环境非常恶劣,最关键是天气。但预报珠峰的天气很难,一个是由于这个终年没有气象站,没有探测,然后地形很复杂,周边的环境差异特别大。这致使人们对特殊地区的特殊天气的认识非常的有限。
其次,要提前4天至5天,做出4—5天的天气,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即使是在北京,欧博百家乐提前4—5天预报北京后面4—5天有没有好天气,可能都很难,更何况是在珠峰。
所以说,在这样一种特殊情况下,天气预报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五、天气预报精细程度不够。
比如奥运会开幕式天气预报,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的预报,这是未来天气预报必须攻克的难题,也是预报员追求的一个最终的一个目标。
六、延伸期预报能力有限。
去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涉及四次天气过程,对于每一次天气过程,气象部门均作出精彩的预报。若是能发现一种持续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给一些部门提前预警。但是这样的一个预报,我们目前手段是很难达到。
气象专家成为“明星”
中国气象报记者吴家翔摄影
未来我国天气预报是啥样
受多种因素影响,未来几年,我国的天气预报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天气预报准确率要有明显提高。要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关键是要提高精细化(定时、定点、定量),即最好能够预报出几时几分下雨,下多大的雨。比如,明天需要看一场电影,天气预报能不能告诉观众,电影院下多少雨,电影结束散场时会不会下雨。这是未来天气预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其次,推出人性化的天气预报。现在,人们每天都在用天气预报,听了天气预报,还是不知道明天穿什么衣服合适。这就说明,天气预报中应该包含一些和人们吃穿住行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说温度预报,要突出降温对人类生活工作具体有哪些影响。这就要求未来的天气预报要在预报用语方面狠下工夫,要做到贴近公众的生活需求,贴近一些用户的需求。
其三,可随时随地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尽管现在手机和网络上随时都有天气预报信息,但是这往往是在大城市,在一些偏僻的农村有天气预报信息,但是由于传输渠道受阻,一些地方的天气预报做出来了,传不出去。比如说,有人发现某个水库要发生危险情况,却通知不到水库下游住的百姓。由此可见,天气预报信息的传播是至关重要。只有让用户方便地获取一些急需得到的天气预报信息,天气预报信息才能方便地传出去。
其四,天气预报中涵盖灾害影响信息。对国家的防灾减灾来说,天气预报不仅要预报天气信息,也要预报出灾害的影响程度。比如,下了一场雨,会不会发生滑坡、泥石流,这也是未来天气预报努力的方向。因此,未来的天气预报应和国家的防灾减灾实际密切结合起来。
近几年来,我国的天气预报发展迅猛,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各种各样的预报和服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今后,中国气象局将以公共气象服务为需求,以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探测为基础,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全面推进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
师生们踊跃提问
中国气象报记者吴家翔摄影 与大学生现场互动问答摘录问:我是中央民族大学的预科生,今年即将毕业,想报考大气科学专业,家人非常支持,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端义宏:天气预报非常有吸引力,因为有太多的不确定的因素,好像什么东西你都想预先知道它,想了解它、探索它。大气科学发展到今天,有很多不成熟的东西。
如同天气预报,三个人可能有三个预报结果,你要是做了预报,你会期待是不是预报对了。如果你预报对了,你就会想为什么我做对了,这里有很多无穷的乐趣和无休止的探索。
当然,大气科学类的学生非常好找工作。
宋英杰:还有一个原因,台长很自信地要回答,学大气科学的人,人会变得很大气。
问:不知道您是否看过《后天》这部电影?在影片中,很优秀的科学家是用电脑做了一个数据模型,然后把所有的信息输入模型,然后就得出了天气预报结论。我们的天气预测是否也用到这种模型?这种模型做出的预报是否精准,我国什么时候能达到那么精准?
端义宏:《后天》这部电影我最近才看。以前听说过这个电影,但是来讲“气象大讲堂”之前我还是想,还是先看一看,想看看《后天》上到底说的严重到什么程度。
看完《后天》后,我觉得这个电影有一定的科学性。全球变暖致使大气有很多的不可预见性,但是情况有没有那么严重,我真的不敢想。
影片中的主人公用计算机模拟预报出一个非常大的风暴即将来临,都算得非常准确。但是我们国家现在确实也在用模式预报,利用它只能做出十天的预报,这个十天的预报里至少有6天是准确的。我觉得这种模式跟那种模式不是一回事。我国会不会出现出现《后天》中的极端天气,只能让历史去验证。
宋英杰:不知道台长的回答是否是您想要的答案,但至少证明了一点,台长提前看了《后天》这个电影,也就是对这个场上有同学会问到这个问题进行了准确的预测。
问:在很多地方都有气象谚语。但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还会看重多年以来人们所得出来这些气象谚语中的预报经验?
端义宏:这是肯定的,一些地方的预报员经常用气象谚语。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一般是不会用谚语或者是用得少一些,但肯定需要预报经验,只是这种经验可能不是谚语式的经验。
问:我们是不是必须365天用防晒霜?很多卖防晒霜的人都会说每天都需要擦防晒霜。
端义宏:肯定是不对的。你比如说今天没太阳,几乎你就可以不要用,如果说今天太阳很厉害。但北京现在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紫外线却是越来越强,但是肯定无需365天来用。试问下雨了,谁还用什么防晒霜?
问:我通常看《天气预报》节目,多是跟父母、爷爷奶奶一起看的,很少我主动自己去看,就是觉得《天气预报》节目特别严肃。将来,天气预报信息的趣味性是否应该更强些?
端义宏: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也是我们一直在想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知道大众对气象服务的需要,在央视可能不允许《天气预报》节目太过活泼主持,但有些电视台已经开始尝试。
问:最初举办“气象大讲堂”是出于什么目的,而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动力来支持“气象大讲堂”继续走进校园。“气象大讲堂”能否像《百家讲坛》那样,在全国掀起一阵气象风?
中国气象报社冉瑞奎:举办此次活动主要是想让气象科普走进大学校园。科学地解释天气预报准不准等气象方面的问题,为公众答疑解惑,这是中国气象报社举报“气象大讲堂”的初衷。“气象大讲堂”进入大学,第一站我们选择了中央民族大学,下一站可能会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问:我是来自云南农村的,在我印象中,乡亲们都不太相信天气预报,都觉得不准。有一年,云南遭遇“倒春寒”,栽秧的妇女手脚都冻红了,但根本没有气象服务。我想问,落后地区的天气预报信息,是否可以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现状?
端义宏: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中国气象局正在全国发展气象协理员,各级政府也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将来,各个村镇都将有气象协理员。他们将负责把气象预报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周围的百姓。中国气象局、发改委、财政部都在大力推动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工作。今后,气象信息将在偏远山区实现全覆盖。
支持媒体: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 中国气象频道 新华网 新浪网 搜狐网 慧聪网 中华新闻传媒网 中国报业网 中国产业报协网 中国气象网 新气象网 科学时报 亮报 中国交通报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中华新闻报 人民铁道报 中国知识产权报 中国绿色时报 中国环境报 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