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怎样教孩子爱上劳动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14 16:45

信息化时代,怎样教孩子爱上劳动

中国新闻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30日 17:16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智库答问】

  编者按

  暑假来临,忙碌了一学期的学生们暂时告别课堂,有了更多时间进行劳动实践。在许多学校布置的暑期任务中,增强动手能力的实践类作业占据一定比重。

  劳动光荣,这一理念历来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精神的弘扬。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他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强调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尤其要加强劳动教育。新时代的劳动实践教育,其要求有何不同、重点何在、怎样推行才有效?本版邀请专家深入解析。

  本期嘉宾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邬志辉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 宁本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王 星

  1.劳动不是为了让学生吃吃苦、淌淌汗

信息化时代,怎样教孩子爱上劳动

  河北乐亭,幼儿园老师在劳动实践基地给孩子们讲解蔬菜的生长过程。新华社发

  光明智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类工具日益发达,知识的价值也越来越凸显。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已经可以被机器、人工智能替代。在这种背景下,有家长并不是十分理解,今天强调劳动实践教育,必要性何在?当下我们所说的劳动观念和此前有什么不同?

  邬志辉:在人类历史上,劳动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极大地解放了人本身,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渔猎时代及农业社会,人工劳作是生产生活的主要力量;进入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取代人的体力劳动,人类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很多人却被终生固定在某一生产环节,导致教育与劳动相分离;信息化时代,智能机器人开始部分代替人的脑力劳动,又一次刷新了人类对于劳动的认知。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两个观点今天看来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越发显现出时代意义和未来价值。劳动具有双重价值,一是生产性价值,即劳动的外部性指向,它可以创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为社会发展带来实用价值;二是发展性价值,即劳动的内部性指向,可以推动人的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机器可以代替劳动,却无法代替劳动对人的发展性价值。离开了劳动,人的片面发展将成为不可逃避的历史宿命。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劳动都是人的第一需要,人们从事劳动不只为了生产目的,更是为了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目的。

  劳动不是为了让学生吃吃苦、淌淌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拥有敬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情感和技能。从德智体美劳的内在逻辑看,劳动可以立德、增智、强体、育美,一个不尊重劳动人民、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更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宁本涛:新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可劳动实践教育的必要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凸显。劳动实践教育不仅是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是深层次的价值观教育。学校的劳动实践,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形成合作意识;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双手和大脑,养成“手里有活,眼里有光”的劳动习惯;通过适度体力劳动可以增强体质;经常参与社会公益劳动,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生活审美情趣。

  劳动实践教育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但不少教师和家长对其内涵有所误解,劳动实践教育有时候会沦为日常教学中简单的任务、单纯的体力教育、技艺学习,甚至异化为娱乐活动、惩罚手段。新时代的劳动范畴不能局限在体力劳动范围,应拓展为通过艰苦的体力、脑力和情感付出,创造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王星:现代科技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虽然会给劳动者带来阵痛,但通常也会创造出新的劳动需求。今天,人工智能会对劳动过程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简单的操作型劳动可能会被逐渐取代;另一方面,新的劳动岗位正在涌现,比如自动化机器维护和检修工种等。人工智能技术越发达,我们对劳动尤其是高技能劳动的依赖性就越强。

  无论今天还是未来,劳动实践教育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新时代最需要那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经验,并将二者有效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养成是一个复杂过程,通常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和实务经验累积两个环节,前一个环节发生在学校,后一个环节则在劳动中实现。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足,都会对高技能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新时代的劳动实践教育不应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体验,而应是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或者现实检验的过程,是深化知识学习和提升全面素质的重要步骤。

  2.学校、家庭和社会尚未形成劳动实践教育的协同机制

信息化时代,怎样教孩子爱上劳动

  天津市和平区新星小学的学生在进行水果拼盘制作比赛。新华社发

  光明智库:应当注意的是,广大学生中还存在生活能力欠缺、劳动意识淡薄、社会适应能力弱等现象,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比较普遍。当前劳动实践教育还存在哪些短板,其深层成因是什么?

  邬志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实践,几代领导人都对劳动教育有重要论述,学校系统也形成了优良的劳动实践教育传统。但不可否认,随着学生学业日渐紧张、竞争持续激烈,劳动实践教育面临着窄化、弱化和虚化的趋向。究其原因,首先,功利化的教育认知使部分人误解甚至排斥劳动,形成了“劳动无用”“分数为上”的价值观念。部分家长直接代替子女劳动、花钱雇人代为劳动、说情走关系逃避劳动等现象时有发生。其次,不够完善的制度影响了学校、老师安排和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的积极性,导致劳动实践教育困难重重。最后,一些学校原有的实践基地已被弃用或挪作他用,社会部门因种种考虑不愿接待学校安排的劳动实践教育,教师对不纳入考试和评价内容的劳动实践教育热情不高,学校、家庭和社会尚未形成劳动实践教育的统一认同和协同机制。

  宁本涛:当前劳动实践教育存在的短板主要是学业压力超负荷和劳动实践教育浅表化。学习本是认识性脑力劳动,而许多孩子在学业面前超负荷运转,很难感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学校的劳动实践教育呈现浅尝辄止的“游戏化”和“体验化”趋向。劳动不是游戏,而是认真付出的过程,学生将体力和智力倾注在劳动过程中,收获一定的结果。有些学校的学工学农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但缺乏可持续性和深入性,也就很难触动和感染学生。因此,劳动体验必须完整,要让学生看到劳动的结果,体验到因劳动而生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王星:劳动实践教育的确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重学历轻技能”的人才评价体系。相较于高学历人才,体力劳动者、技能型劳动者在劳动收入、发展机会、职业尊严、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会对学生、家长产生巨大的诱导作用。二是随着高等教育日渐普及,同一个劳动岗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对低学历的体力劳动者、技能型劳动者形成挤压效应。三是社会流动机制相对单一,“一张考卷定终身”尽管引起越来越多诟病,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机制,如果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不变,劳动实践教育恐怕很难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得到认真对待。

  3.“来一场关于劳动实践的认知革命”

  光明智库:今天,学生一边进行校园学习,一边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劳动时间很难保证。您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拿出哪些切实措施,让学生主动参加劳动?

  邬志辉:劳动实践教育开展难,根本上不是时间问题,而是认识问题。为什么校园学习、辅导班、兴趣班搞得热热闹闹?那是因为学校和家长对此很重视。为什么一到劳动实践教育就没有时间?因为以实用性眼光来看,劳动实践教育似乎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当下首先要做的,是来一场关于劳动实践的认知革命。

  在学校,应给予劳动实践教育应有的地位与课时,因地制宜加强劳动实践教育课程资源、教师队伍、实践基地建设。在家庭,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和创造劳动机会,明确其参加家务劳动的责任和义务,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在社会,可考虑建立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部门等接收中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制度,建立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宁本涛: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实践教育观。学校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设前后呼应、衔接得当的劳动课程。社会和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劳动实践教育营造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为劳动实践教育提供实践场所,配合教育部门开发创造性劳动形式,促进体力和脑力的结合,实现“内在思”和“外在做”的统一。

  王星:实施劳动实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提高技能型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提高基础劳动岗位的吸引力,从而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基础劳动、诚实劳动的氛围。其次,要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走脱虚向实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改变劳动的财富分配格局,鼓励大众通过诚实劳动实现美好生活。再次,要对现行教育体系继续加以改革。一方面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程度,削减家长们的择校焦虑和压力;另一方面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打造多元化的人才成长渠道。

  4.把劳动当成完善自我、奉献社会、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光明智库:您认为如何实施劳动实践教育,才能有效激发孩子们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帮助他们长大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邬志辉:劳动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关键在于学生们获得了什么样的劳动体验,教育者对劳动给予了什么样的价值引导。如果学生们的劳动体验全部是辛劳的、痛苦的,那么他们将来很可能会逃避劳动。如果劳动体验是幸福的、快乐的,他们必然会热爱劳动,把劳动当成完善自我、奉献社会、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

  宁本涛:信息化时代,要有效激发孩子们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要以身作则,切实做好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示范者和引路人。在劳动内容、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引导、鼓励孩子的意愿,不能强迫或利诱;对家长来说,要尽早规划和培养孩子的自我劳动意识和能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长绝不包办代替。在劳动价值的引导上,也要让孩子知道劳动不仅是获取劳动报酬和财务自由的重要手段,更是以付出或奉献表达爱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劳动保障部门及宣传部门来说,要积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要宣传关于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让学生从小学会在劳动过程中保护自己,懂得创造性劳动、健康劳动,不做非法劳动、不诚实劳动。

  王星:劳动过程是获得劳动技能、塑造劳动精神的双重过程。培育孩子参与劳动的热情以及对诚实劳动的信仰,有两点很重要:不断完善孩子参与劳动的多元化渠道,搭建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组织劳动实践教育培训供给网络,丰富劳动实践教育的形式,为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劳动、感悟劳动提供多元化路径,培养孩子的劳动参与习惯和自觉性;进一步夯实“劳动光荣”的社会基础,从法律法规层面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为孩子们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榜样,激发孩子们向往劳动、投身劳动的积极性。

  项目团队:光明智库副研究员 焦德武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斯敏、张胜、李晓、蒋新军、刘嘉丽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30日 08版)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