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记者手记:在国际舆论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30 00:26

编者按: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蔓延,欧博abg中国驻外记者全力奋战在一线,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主动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有力揭露一些人造谣生事的言行,为全球携手战“疫”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请看三位中央媒体驻外记者的战“疫”手记。

人民日报欧洲中心分社记者张朋辉:

将《国际卫生条例》研读多遍

说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舆论场暗流汹涌,并非夸张。中国记者必须立定脚跟、站稳立场,想方设法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听一听世界卫生组织的例行记者会,看一看世卫组织的社交媒体账号下面的评论,就能从一个侧面窥见国际舆论场的交锋。

随着疫情的“震中”从中国到欧洲,再出现在美国,我参与的国际疫情报道大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是抗疫主战场,报道重点在传递科学、准确信息,突出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抗击疫情声音,反对过度反应。第二阶段,重点在报道国外抗疫行动,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反对将疫情污名化。

1月31日,我采写的消息《世卫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浏览量超过1050万,人民日报微博主持的话题阅读量超1.5亿。为做好这篇报道,欧博官网我在国内指导下精心准备,特别是将《国际卫生条例》研读多遍,掌握世卫组织突发事件委员会的工作机制、组成人员等情况,又采访了同世卫组织专家有密切联系的业内人士,对会议结果有了较为可靠的预判,及时发回报道,从而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

2月13日和14日,我采写的《新型冠状病毒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记者会侧记 稿在新媒体和报纸刊发后,受到读者好评,“世卫总干事回应西方记者:中国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要求我们赞扬”,成为当天的网络热点。现场的情形至今仍然清晰。

2月12日晚,记者会临近结束时,一位记者向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提问:“你为什么多次赞美中国,这是不是中方的要求?”当时,谭德塞明显动了感情,也似乎有很多感慨,他大篇幅地全面回顾中国的防控措施和国际合作,予以高度评价。谭德塞的回答一气呵成,像是一场精彩的演讲,有理有据,欧博掷地有声,金句频出,“真相不言而喻,我们让事实说话,世界可以评判”,“不要慌张、不要恐惧,做正确的事”,他的很多话我现在还不时回味。

展开全文

人民日报欧洲中心分社记者张朋辉(左一)在世卫组织记者会现场拍摄短视频。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各国医护人员护佑生命的大爱,更照出人类已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团结抗疫是唯一出路。然而,疫情发生以来,西方一些人借媒体抛出“中国责任论”“口罩外交论”。中国记者必须立定脚跟、站稳立场,想方设法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新华社日内瓦分社视频记者杜洋:

全程按着“举手”键,终于抢到提问机会

近来最受世界瞩目的国际组织,当属总部位于日内瓦的全球战疫“神经中枢”世界卫生组织。在报道世卫组织就新冠疫情举行的每场记者会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这座“国际会议之都”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性。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月30日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那时起至3月中旬,世卫组织几乎每个工作日都举行线下记者会,在会上谭德塞以及世卫组织专家团队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很多建议,他们与全球记者的多次问答互动更是长期占据着各大媒体的头条。

新华社日内瓦分社视频记者杜洋(左一)在记者会上向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提问。

在世卫组织的例行发布会报道中,我力争做到深入浅出、不落窠臼。在电视新闻报道之外,欧博娱乐我还重点探索用Vlog形式来呈现最新消息和阐释新闻背后的丰富内涵,努力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增强可看性。

比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月11日宣布,将新冠肺炎命名为“COVID-19”。在这场记者会之后,我第一时间约采到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Soumya Swaminathan),并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播发《记者Vlog | 世卫组织命名新冠肺炎 暗含重要原则》一稿。在采访中,斯瓦米纳坦表示必须找到一个不涉及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人群,方便发音且与疾病有关的名称,以避免使用其他不准确或是污名化的名称;同时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冠状病毒疫情提供标准格式。斯瓦米纳坦说中国在分享新冠肺炎相关数据和样本中展现的开放和透明度值得赞赏,在发现新冠病毒后的几天之内,中国迅速将该病毒的基因序列分享到公共平台上。基于此基因序列,用于检测病毒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工具才能在世界各地被迅速开发出来,其他国家才能做好准备,检测本国可能发生的感染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5月1日宣布,鉴于当前国际疫情形势,新冠疫情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为3月中旬之后日内瓦疫情加重,世卫组织的记者会也从现场变为线上,所以5月1日的记者会提问要与线上来自全球的记者竞争。可能是因为我全程按着“举手”键,终于在记者会的后半段抢到提问机会,问题是世卫组织对于武汉在院新冠患者日前清零的评价。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玛丽亚 ·范凯尔克霍弗(Maria van Kerkhove)在回答我的提问时说,感谢武汉人民为抗疫所做的不懈努力。范凯尔克霍弗说:“祝贺(武汉)取得这一成就。我们对此只有钦佩。”她表示,感谢武汉人民的不懈努力,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还包括很长一段时期内遵守居家隔离措施的每个人。范凯尔克霍弗还表示,全世界都从中国和其他抗击疫情的国家那里学到很多。武汉曾经是疫情的重灾区,我们需要继续向武汉学习,学习如何解除防控措施,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恢复正常经济和社会活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中东记者王馨:

让阿拉伯网友“黑”转“粉”

作为一名老广播人、新媒体新兵,我响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号召开通了“脸书”个人主页,发布阿语原创短视频,紧跟时事热点与阿拉伯网民通过母语交流,吸引了数十万粉丝。

“你们是新冠病毒,离我们远点。”

“我们不是病毒,我们也是受害者。”

“你们为什么吃蝙蝠?病毒是对你们的惩罚。”

“首先,吃蝙蝠的视频拍摄于东南亚,不在中国。其次,病毒无国籍,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美国爆发过H1N1,韩国爆发过MERS,非洲爆发过埃博拉,病毒来无影,去无踪,蝙蝠是无辜的,中国是无辜的。我们应该依靠科学和人道主义来战胜疫情,而种族歧视和极端主义只会雪上加霜。”

这样的对话不断在我和阿拉伯网友之间上演。

我冷静、客观的分析,对每一条留言的认真回复,不仅成功让众多阿拉伯网友“黑”转“粉”,更赢得了主流媒体的信任与尊重,多次将我有关维护人权、反对种族歧视和极端主义的“金句”进行引用。

从大学时选择阿拉伯语,到十年的广播经历,再到三年前外派中东,我心中一直有“发出中国最强音”的梦想。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两大文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苦于语言不通,中阿人民对彼此的了解往往只能借道于西方媒体。驻外期间,我亲身感受到了新媒体时代的海外社交媒体惊人的传播力。作为一名老广播人、新媒体新兵,我在互联网上紧跟时事热点,与网民通过阿拉伯语交流,吸引了数十万粉丝。

2020庚子年伊始,突发新冠肺炎疫情,阿联酋出现中东第一例确诊病例。当看到阿拉伯朋友们没有丝毫的防护意识时,我的心中多了一份担忧,立刻制作发布了一段教授“六步洗手法”及如何正确佩戴口罩的短视频,引起埃及最大商业电视台DMC的重视并发出直播邀请,向亿万电视观众科普新冠病毒的危害与防护知识。

随着疫情的不断升级,网络上各类反华言论甚嚣尘上。3月初,我发现一段有关一位中国公民的视频,发布不久便在社交媒体引起巨大关注。视频中,埃及司机打开车窗,用纸巾捂住口鼻,向邻车声称这位中国公民为新冠肺炎患者,并在高速路中央将他赶下车。看到他惊慌无助地在车流中穿行,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我一定要做点什么!

迅速向中国驻埃及使馆汇报并得到帮助后,我马不停蹄赶往当事人驻地,向他耐心解释,安抚他的情绪,同时作为翻译帮助埃及友人向他当面致歉、献花,拍摄独家视频发布在脸书主页上。该视频被中东主流媒体阿拉比亚电视台在新闻直播节目中整段引用。翌日,我陪同中国驻埃及大使看望该中国公民,向他转达埃及政府高级官员的歉意与慰问,并进行了独家报道。同时,我分别接受了多家中东主流媒体和BBC阿拉伯语频道的采访与连线,及时澄清事实,呼吁民众团结合作、共同抗疫,也在无形中化解了一场外交危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中东记者王馨(右)接受埃及最大商业电视台DMC专访。

整个疫情期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内各部门的共同支持下,特别是防疫物资得到了及时配给,我能够安心赶赴新闻现场,至今实现与50余家境外媒体的近百次采访与连线。频繁的发声,也引起BBC中文网的关注,在其题为《肺炎疫情:这些国家争相示爱取悦北京背后的考量》的专稿中,强调了“中国魅力攻势”,称“中国记者成为媒体红人”,这是对我驻外记者专业形象的另一种肯定。 (王馨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中东记者,埃及制作室节目总监)

来源:中国记协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