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史》:挖掘阐发中国古代考核制度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09 05:39

《中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史》邱永明 著

《中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史》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史的专门学术著作。本书贯通先秦至明清的官员考核制度,欧博官网揭示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首尾一贯。对考核制度的内容和框架设计,按断代大体分职官制度和考核思想、考核对象和考核周期及年限、考核机构和考核方式程序、考核内容和等第划分标准、考核结果使用、考核制度实施状况及特点等,探索了历代职官考核制度的运行规则、程序、运作特点及其得失等。在研究中运用人才学、人事管理学、绩效考核学等理论,对考核机构设置、考核频率、考核内容和标准、考核等第等次划分以及奖惩政策等进行了客观评价。本研究成果在研究思路、范式和运用的方法、史料、框架结构、理论方法、学术观点上都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我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由来已久,从舜帝至清末历经约4100年,随职官的产生而生,又随职官制度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悠久且完备的体系。

《中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史》一书从浩瀚的史籍中,梳理出其从萌芽(尧舜时期)至雏形(秦汉时期)、成熟(唐时期)、改革(宋金元时期),直至完备(明清时期)五大时期的发展脉理,从纵向上完整展现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翔实的典籍资料,展示了其称呼、实践、律例的演化过程。横向上立足于马列主义历史发展观,采用制度史与思想史结合的模式,揭示考核制度的变更与职官制度及考核思想的关联性和三者间相生、相伴、相互纠结的历史。总结出古人对考核制度的五大功能(制度管理、御臣、激浊扬清、选才、致治)之认识,以及五大发展时期历朝历代考核制度的特点、沿革要点以及实施效能,凸显人、事件和制度的互动关系。对每一时期考核制度特点的异同比较,旨在分析演变的脉络、特点和规律,评析其科学性及利弊得失。

绪论

职官考核制度是职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铨选制度、监察制度、俸禄制度、品阶制度、黜陟赏罚制度、致仕制度等都有紧密的关系。中国古代考核制度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成为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历史之悠久、理论之深厚、沿革之清晰、体制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可以说在世界考核制度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中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的性质和研究意义

职官考核制度是指国家按照一定标准,由组织实施对在职官员履行职责情况定期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迁转、升降、赏罚的职官管理制度。因此明代丘濬概括说:“考课是以日月验其职业之修废,而因以升降。”

考核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也有称为考绩、考功、考课、考察、上计、磨勘、考满、考成、京察、大计、军政等,这些都是考核的别称,欧博既有意思相同或相近者,也有区别者,并不完全是同义语,各个时代也并不通用。按史书上大致先后出现的考绩、考功、考课和考核这几个常见名称,通常是各种考核制度的总称或泛称,是考核的通用名词,具有通用性和广泛性,一般并不特指某时期某种特定形式的考核制度。魏晋前考核通常谓之“考功”“考绩”,强调官员的政绩考核。《尚书·舜典》记舜帝说:“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史记·五帝本纪》记舜时“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汉书·谷永传》载谷永对元帝说:“论材选士,必试于职,明度量以程能,考功实以定德。……”不过魏晋至明清,中央考核机构一般仍以“考功”命名,或谓之“考功曹”,或谓之“考功司”。《清史稿·选举志六》下有“考绩”一子目。具有考核之义的“课”字,较早出现在汉元帝时京房奏《考功课吏法》中。两汉正史中称“考课”者仅见东汉和帝初,《后汉书·百官五》注引《东观书》张酺上言:“臣愚以为刺史视事满岁,可令奏事如旧典,问州中风俗,恐好恶过所道,事所闻见,考课众职……”可见两汉时“考课”作为考核专用名词尚未普遍使用,欧博娱乐说明在先秦到两汉,职官考核的内涵主要是考核功绩,从考核内容看,品行似还没有列为考核的指标。魏明帝诏令散骑常侍刘劭作《都官考课法》,从此“考课”一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考核制度中最常用的名词。《辞源》释“课”:“考查,考核。……凡定有程式而试验、稽核,均曰课。”在两宋常将考察与课绩混用,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四月“立考察县令课绩法”。明朝创设与考满制度并行的考察制度。东汉王符《潜夫论·实贡》中有“考核”一词,“是故选贤贡士,必考核其清素,据实而言”。但此考核只是指人才选拔中对被选者的任职资格的考查核实,并不是任职后的绩效考核。《通典·选举三》中有“遂令散骑常侍刘劭作《都官考课之法》七十二条,考核百官”句,句中前者“考课”作为制度性名词,后者“考核”作动词用。具有考核之义的“考”字较早出现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有“以待考而赏诛”句,郑玄注:“考,谓考较其功。”在《大明会典》卷十二中专设了考绩意义上的官员“考核”一目。《清史稿·选举志一》记:“学政考核教官,按其文行及训士勤惰,随时荐黜。”中国当代对公务员或员工的考绩一般多用“考核”一词。上计制度、磨勘制度、考满制度、朝觐考察制度、考成法、京察制度、军政制度分别是某朝代某种考核形式的专用名词,是考核制度中一种特定的考核称谓。例如:“上计”是春秋战国到唐代中央对地方官员考核的专称,汉代还制定了《上计律》。宋代将官员升迁本官阶的考较核验称为“磨勘”。明代对官吏履职期满的考核称为“考满”,重在对官吏贪酷不法行为的审察称为考察,其中对地方官员的考察称“朝觐考察”(也称“外察”),对京官的考察称“京察”。清代对京官的考核也称“京察”,欧博allbet但与明代的“京察”并不是一个概念。“大计”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概念,较早用“大计”是作为考核的一个动词,出现于《周礼·天官》中:“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显然,《周礼》中的“大计”是作为动词用的。明代以前,“大计”一词除被用于经书比附或注疏外,很少作为考核的专用名词用。至明代,“大计”一词的运用较宽泛,它不仅被用来指称京官考察,也被用来指代外官的朝觐考察,还被用来称呼军政考察。入清以后,逐渐“演变为专指对地方官员三年一次的定期考察”。军政是明清武官考核制度的通称。考成,本意是在一定年限内考核官吏的政绩。在宋代差遣到任后每满一年接受一次考核,考核完毕称为考成。任满后,可能接任官员未到,需继续工作,直至接任官员到任为止,这段时间也要考核,由于属于零碎考,故称为“零考”。《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录白印纸有“考成”和“零考”的记录。明代张居正在《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中的“考成”,就是对每件所做之事均进行考核成效。《清史稿·选举志一》载有教职“六年考成俸满……擢用知县”,这里的考成即有考满的含义。为了便于当代人的理解,本研究采用《中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史》作为书名,在行文中,作通用名词和动词用时一般书写为“考核”,作专用名词用时则尽可能尊重当时的提法。

考核制度是职官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历代帝王约束百官的基本手段,是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是整饬吏治的重要方式,是对官员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保障官僚队伍的活力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三国时期刘劭说,“百官考课,王政之大较”。“大较”即大法、大政。唐代杜佑在《通典·选举六》中评曰:“举有否臧,论其诛赏,课绩以考之,升黜以励之,拯斯刓弊,其效甚速,实为大政,可不务乎!”道光皇帝谕:“京察为三年考绩大典,用以整饬吏治,激扬人材,所关甚重。”具体来说,古人认为考核具有以下五大功能:

一是职官管理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北宋苏洵在《嘉祐集·上皇帝十事书》中明确指出:“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

二是帝王驾驭群臣之术。韩非子曰,治国之要,在于“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韩非认为明主治吏不治民,而治吏要在责任以立功者。

三是激浊扬清之方。韩非认为,考核是赏罚的依据,“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而“计功而行赏”,“故愚者不任事,智者不敢欺”。“有功者乐进其业”。清代吴杰认为,考核“使贤者知劝,不肖者知惩,新进中材,咸知勉于贤,而儆于不肖”。清统治者把京察、大计视作激扬巨典。总之,考核为奖惩提供了依据,有课必有赏罚,从而形成了一种固定性的激励机制,成为一种激劝群僚的有效手段。

四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王符明确地说:“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唐代魏徵也说:“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南宋陈渊明确指出:“人主之道在乎知人,而知人之要莫若考实。”丘濬认为选拔人才主要有两种途径,而考课是其中的一种。他说:“其初入仕也,以资格而高下其职。其既满考也,以考课而升降其官。自古求贤审官之法,不外乎此二途而已。”因此,考核是发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考核为合理使用人才提供了依据。

五是致治之本。谷永言:“治天下者尊贤考功则治,简贤违功则乱。……未有功赏得于前众贤布于官而不治者也。”王符深入分析说:“是故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官长不考功,则吏怠傲而奸宄兴;帝王不考功,则直贤抑而诈伪胜。”清代统治者认为,“严考课而吏治澄清,皆经世之要图,保邦之大计也”。

总之,在封建时期的政治家看来,职官考核制度能否实行,它关系到国家的治乱、社会的兴衰、吏治的成败、百司职能的发挥、行政效率的高低、君令政令的执行、皇权的巩固,这对统治者来说,不可不谓是件大事。正因为如此,历代统治者对职官考核制度都是很重视的,所谓“考课之法,自古有天下者,未尝不尽心焉”,常将其作为国家大典的法定制度考核百官,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总结完善,从而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包括考核主持机构和监督机构、考核对象及其分类、考核周期和年限、考核程序和方法、考核内容和等次评定标准、考核结果使用及考核法规等要素构成的完整考核体系。

中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在世界各国人事管理制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有着深厚的根基,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对欧美的文官制也有影响。产生于春秋中期的上计制度比英国1854年推行的功绩考核制度早约2400多年;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由皇帝诏令制定的成文《考功课吏法》比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专门文官考核规制法即《彭德尔顿法》早了1920年;设立于隋唐的专门考核机构尚书省“吏部考功司”比美国1912年设立的专门负责考绩制度的“考绩司”早1290多年。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的政治价值、思想价值和理论价值弥足珍贵。全面深入地对这份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们完善行政立法,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公务员考核评价制度,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中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史》

邱永明 著

160.00元

邱永明,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兼任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监察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监察委员会特邀监察员、上海市委组织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命题组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组人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人才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上海市发改委等单位纵向横向课题20余项。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多项课题研究。著有《中国监察制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中国封建监察制度运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中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主编《中国历代职官管理制度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上海古代风云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担任《中国历代宰相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新编人才学大辞典》(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等12部著作副主编。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奖2项,荣获中国人才研究会“中国人才学研究三十年贡献奖”。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绪论1

一、 中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的性质和研究意义1

二、 中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的分期6

三、 中国古代职官考核制度的特点11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20

第一章先秦时期职官考核制度的起源与初创23

第一节传说中的考绩活动23

第二节夏商奴隶制国家考核制度的发轫29

第三节西周奴隶制国家考核方式的定制35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上计制度的创生42

第五节先秦考核制度的特点64

第二章秦汉时期职官考核制度的基本确立69

第一节秦代考核制度的基本形成69

第二节汉代考核制度的基本确立84

第三节秦汉考核制度的特点124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职官考核制度的艰难发展130

第一节魏晋考核制度的难振130

第二节南北朝考核制度的重振和刊革154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考核制度的特点196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职官考核制度的基本成熟202

第一节隋代考核制度的调整202

第二节唐代考核制度的成熟217

第三节五代时期考核制度的名存实亡265

第四节隋唐五代考核制度的特点279

第五章宋金元时期职官考核制度的改制迭变288

第一节宋代考核制度的改革288

第二节金代考核制度的创革346

第三节元代考核制度的仿汉366

第四节宋金元考核制度的特点389

第六章明清时期职官考核制度的高度完备403

第一节明代考核制度的集成403

第二节清代考核制度的简易化454

第三节明清考核制度的特点485

主要参考文献496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