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翻译名家(部分)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13:38

1 严复(1854—1921),欧博官网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 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50年代后任中国文联委员和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任《世界文学》杂志主编(1959--1964)。新时期以来,任国务院学位委员和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获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关于文学翻译,他认为,文学翻译是文艺的再创造,欧博既无窍门亦无标准,全靠专心致志,靠长期的刻苦学习和实践;翻译俄苏文学作品40余种,达300多万字,包括契诃夫《三姊妹》、《蠢货》、《契诃夫戏剧集》、绥拉菲摩维奇《铁流》、爱伦堡《烟袋》、拉夫列尼约夫《第四十一》和《星花》、《苏联作家七人集》、瓦西列夫斯卡娅《虹》、《恐惧》、阿·托尔斯泰《保卫察里津》、卡达耶夫《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费定《城与年》、列昂诺夫《侵略》、西蒙诺夫《望穿秋水》、克雷莫夫《油船“德宾特”号》、肖洛霍夫《死敌》和《第四座避弹室》、《盖达尔选集》、《列宁的故事》、《斯大林的传说及其他》、《致青年作家及其他》和高尔基《一月九日》等;其散文作品有《曹靖华抒情散文选》和《望断南来雁》等;上述译著后辑为《曹靖华译著文集》(共11卷),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1993)。

 3 梁实秋(1902--1987), 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1923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1926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是以胡适和徐志摩为首的“新月派”骨干之一,主编《新月》月刊。20世纪30年代,引发并参与了中国译坛“信顺之争”的大论战。1949年去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大学任教,任国立编译馆馆长;1966年退休后专门从事文学翻译;他提倡“读一流的书,译一流的书”,不为迎合世俗而创作翻译庸俗文字。其翻译观如同其人生观,传统、严谨、一丝不苟。对“信”与“顺”,“直译”与“意译”,译入语的“国化”与“欧化”等关系有精辟见解;强调“信”“顺”统一,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也对译文读者负责;坚持做大量繁琐的文本及背景考证工作,严格选择原文版本,力求作到存真。他以近40年的漫漫人生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盛事,是惟一独自将莎剧全集译成汉语的译者;还译有《咆哮山庄》、《职工马南传》、《西塞罗文录》和《潘彼得》等;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英国文学史》和《翻译的艺术》等;编有《最新实用汉英大辞典》和《最新实用英汉大辞典》等30多种英汉词书;散文创作如《雅舍小品》和《槐园梦忆》等。

 4 张谷若(1903--1994),欧博娱乐著名翻译家、学者,山东烟台人;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对英国作家哈代产生浓厚兴趣。解放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开设英国文学史和文学翻译等课程。一生笔耕不辍,共译有十余种作品,400余万字。其代表性译作是以哈代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文学名著,如《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等,是翻译和学术界的“哈代专家”;对哈代、萧伯纳、狄更斯等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成果丰硕,如萧伯纳《伤心之家》和狄更斯《大卫·考坡菲》和《旅美札记》等。这些译作多次再版重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为小说翻译典范。在译文注释上下了很大功夫,丰富译文内容,提高译文质量;此外还译了不少英诗和英国短篇小说。主张翻译要有高标准,译作应从内容、形式、风格与语言习惯等四个方面与原作对等,即“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在翻译中善于传达原作的意境与语言风格,再现原作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完全实践了自己的翻译主张,其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誉为“译作楷模”。 

 5 傅雷(1908—1966),法国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上海南汇人,1927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文科学习,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他仔细研究欧洲艺术大师的作品,打下坚实的艺术文化基础,期间还游历瑞士、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1931年回国后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翻译态度严谨,欧博allbet译著宏富,其译作传神为特色,行文流畅,富有文采,成为传世佳作;一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不堪凌辱而自尽,年仅58岁。关于文学翻译,他提出,翻译如临摹名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其译作共30余种,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和《幻灭》等, 后辑为《巴尔扎克全集》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89);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和《扎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和《科龙巴》;莫罗阿3种:《伏尔泰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等;此外还有杜哈曼《文明》、丹纳《艺术哲学》、英国罗素《幸福之路》和牛顿《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因在翻译和研究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全部译作后被辑为《傅雷译文集》出版(共15卷,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起);给长子傅聪的信辑为《傅雷家书》(1981起)多次增订重印,达110多万册,产生巨大影响。

6 朱生豪(1912---1944), 著名翻译家,浙江嘉兴人;1929年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副修英国文学。毕业后到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如《暴风雨》、《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等。抗日战争爆发,随身只携《莎士比亚全集》及部分译稿逃离上海,历年收集的莎剧版本、考证著述及大部分译稿均毁于战火。关于莎剧翻译,他主张力求保持原作之神韵,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抗战期间,在家乡的艰苦环境中和贫病交加的状况下坚持翻译莎剧,共译出30多部莎剧,撰写了《译者自序》和《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提要。在抗战胜利前半年病逝,未能看到自己的译作出版,年仅32岁。他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执着精神,在艰苦环境中坚持莎剧翻译,死亦无悔。其莎剧译作数量多,质量高,流畅优美,文采斐然,得到国内外莎学界和戏剧界的赞誉,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短暂而艰难的一生,为中国现代翻译史写下沉重而光辉的一页。

 7 杨宪益(1915一),著名翻译家、学者,原籍安徽,生于天津,1934年入燕京大学,1936年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古希腊罗马文学、法国和英国文学,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曾任重庆及南京国立编译馆编撰,主持翻译《资治通鉴》。1952年调北京外文出版社,在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后任该刊主编。1980年起,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任中国作协、中国译协和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他主张,翻译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过分强调创造性是不对的;强调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提倡保留异国情调和历史底蕴。自20世纪40年代起,即与夫人戴乃迭合作,英译卷帙浩瀚的中国经典名著,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其突出成就是英译《红楼梦》(1978--1980),还有《离骚及屈原的其它诗作》、《儒林外史》、《老残游记》、《鲁迅作品选》、《聊斋志异》、《三部中国古典小说节选》(含《西游记》、《三国演义》和《镜花缘》节译)、《诗经选》、《汉魏六朝诗文选》、《唐宋诗文选》和《明清诗文选》等多种;他精通多种外文,又将世界文学瑰宝译介给中国读者,如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喜剧两种》、《古罗马戏剧选》、荷马史诗《奥德修记》和《近代英国诗抄》等,为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做出很大贡献。

 8 李芒〔1920--2000),日本文学翻译家,辽宁抚顺人,从小奠定日本语言文化的坚实基础。1957年起在中国作家协会《译文》杂志(现中国社科院《世界文学》)任日本文学的翻译审校工作;自1964年起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从事日本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和东方文学室主任,《世界文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译协理事,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和中国和歌徘句研究会会长,译林出版社《和歌俳句双书》总编辑等。翻译了大量日本文学作品,关于文学翻译,他认为,文学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学翻译的任务就是忠实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其译作包括德永直《没有太阳的街》、《黑岛传治短篇小说选》,掘田善工《鬼无鬼岛》(合译),龟井胜一郎《北京的星星》、小林多喜二《在外地主》、《万叶集选译》、三岛由纪夫《春雪》和种田山头火《山头火徘句集》等;广津和郎等《港湾小镇》(李芒译文自选集);主要学术著作有《投石集一一日本文学古今谈》及《采玉集》等。

 9 许渊冲(1921— ),著名翻译家,学者;江西南昌人,1938年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194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莎士比亚与拉辛。1951年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将大量中国古诗译成英法文,也从事英译汉和法译汉工作。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及形美于一体,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1991年退休后专事文学翻译;已出版译著70多部,故自称“书销中外七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汉译英(有些兼汉译法)诗歌选集有《楚辞》、《诗经》、《新编千家诗》、《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新译》、《唐诗三百首》、《唐宋词三百首》、《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中国古诗词六百首》、《动地诗—中国革命家诗词选》和《毛泽东诗词集》等多种。英译汉有《飞马腾空》和《埃及艳后》等。法译汉有《追忆逝水年华》、《包法利夫人》、《红与黑》和《约翰·克里斯托夫》等。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贡献,是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之一。

10 草婴(1923-- ),俄苏文学翻译家,浙江镇海人,从少年时代开始学习俄语,40年代为《时代》、《苏联文艺》及《时代日报》等报刊译稿,任时代出版社编译。50年代起为多家出版社翻译俄苏文艺作品;60年代任《辞海》编委兼外国文学学科主编。曾任华东师大和厦门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外国文学组组长,国际笔会上海中心理事兼翻译委员会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中国译协副会长等职。关于文学翻译,他强调五个方面:形象活泼,动作清楚,对话生动,节奏明快,音调铿锵。翻译了大量俄苏文学和理论作品,如巴甫连柯《幸福》、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静静的顿河》等、卡泰耶夫《团的儿子》、班台莱耶夫《翘尾巴的火鸡》、《加里宁论文学和艺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列夫·托尔斯泰《高加索故事》、《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新时期以来,从1978年至1998年,系统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全部小说作品,即《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包括3个长篇、60多个中短篇和自传体小说。其著述作品有《我与俄罗斯文学》等;所获奖项包括前苏联文学最高奖“高尔基文学奖”、“鲁迅文学翻译彩虹奖”和俄中友协颁发的“友谊奖章”等。

11 叶渭渠(1929-- ),广东东莞人,从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日文专业毕业(1956)后在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任翻译,1972年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作日本文学的编辑审稿工作,1984年后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和研究生院教授,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和中国日本学会理事等。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院大学和京都立命馆大学客座研究员,任横滨市立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日本文学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及日文化交流工作。翻译大量日本文学和文化作品,主要译作有山崎丰子《浮华世家》、森鸥外《雁》、小林多喜二《蟹工船》、有吉佐和子《木偶净瑠璃》和《恍惚的人》、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等。以翻译和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著称,主要译作有川端康成《雪国》、《千只鹤》、《名人》、《睡美人》、《掌小说全集》、《散文选》和《谈创作》等;相关作品汇辑成《川端康成小说选》、《川端康成散文选》和《川端康成小说百篇》等。此外,参加翻译鲁迅致日本人士书信;主要学术著作有《平安王朝的历史画卷一—评<源氏物语>》、《日本文学散论》、《日本现代文学思潮史》、《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和《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等。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日本文学部分编审,任《东方文学史》副主编;主编《世界文明》日本卷、《日本文化与现代化丛书》等,与妻子唐月梅合著《日本文学史》(全四卷六册)和《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合著《日本文明》、《世界文明图库——樱花之国》等。主编《东方文化集成·日本文化篇》、《东灜美文之旅》以及《日本著名作家文集》12套,包括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和芥川龙之介等。其散文创作多与中日文化交流有关,如散文集《樱园拾叶》、《扶桑掇琐》和《雪国的诱惑》等。


12 罗新璋(1936--

),法国文学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文系法文专业,自1963年起在国家外文局《中国文学》杂志社,自1980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长期从事法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工作。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1984),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界名著之重译佳作,并在台湾出版)、巴尔扎克《猫球商店》,莫里亚克《黛莱丝·戴克茹》,莫洛亚《栗树下的晚餐》、鲍华耶《禁止的游戏》,以及《列那狐的故事》、《特利斯当与伊瑟》等;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选》。校读《傅雷译文集》全15卷;编著《翻译论集》及重要论文“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外翻译观之‘似’与‘等’”、“钱钟书译艺谈”、“释‘译作’”等,产生很大影响。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