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同堂大家族
申學庸是江安申家四房的女兒,欧博abg原取名為「學蓉」。但在人口眾多的大家族裡,四房原就不受重視,使學蓉在懵懂無知的年齡就感受到人情冷暖。初中畢業後她改名為「學庸」,幾經躊躇後,她離開了大宅院,隨父親到成都求學。然而,申學庸並不願面對父親另外組成的「家」及「姨娘」,因此考入距離成都四十里的銘章中學,展開自由的住校生活。只是好景不常,高一下學期才結束,故鄉將安傳來母親病危的電報,欧博官网15歲的她,最後失去了摯愛的母親。
音樂夢峰迴路轉
母親逝世後,父親決定將祖母接到成都奉養。就在申學庸猶豫煩惱要留在將安或到成都之際,她意外考上重慶師範。在音樂聲中,她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所在。上海音專畢業的楊樹聲老師發掘了申學庸的歌唱天賦,並傾力教授她。抗戰勝利後,重慶師範遷回南京,但因家人不允許她至南京求學,便與堂姐學嘉進入成都藝專音樂科就讀。
相逢邂逅締良緣‧比翼雙飛到臺灣
就讀藝專時,當時軍校教育參謀郭錚注意到這個在校表現出類拔萃的女孩,對她一見鍾情,欧博展開追求。申學庸畢業後,兩人即於1949年10月間結婚,爾後依照計畫到臺灣度蜜月。但這「蜜月」卻也無限期延長,因為戰亂,他們回不去了。幸好申學庸在師大附中謀得了音樂教職,爾後丈夫也有穩定工作,兩人漸漸在臺灣安身立命,並育了一兒。
東京羅馬習音樂‧演唱生涯展鋒芒
由於郭錚工作的緣故,申學庸隨丈夫一起到了日本,並進入東京藝術大學,拜義大利名聲樂家狄娜•諾泰賈珂瑪夫人 (Mme. Dina Notargiacomo) 為師;之後更隨老師至義大利深造,欧博娱乐進入羅沙堤 (Isabella Rossatti) 音樂學院學習。其出色的表現,讓她獲得許多演唱機會與殊榮。但一年後,由於對兒子的思念,申學庸毅然回到日本與家人團聚。回來後,她繼續進入上野的東京藝術大學學習,並在日本開了獨唱會,一鳴驚人的歌喉讓她旋即獲得極高聲譽,當時以嚴格出名的樂評家山根銀二先生並寫了一篇大篇幅的樂評讚美她的演唱。1955年,因緣際會,她以聲樂家的身分回到臺灣勞軍、舉行演唱會。隔年由於學業告一段落,申學庸便決定實踐曾經給教育部長張其昀先生的承諾,準備回臺灣獻身樂教。
蓽路藍縷樂成林
回到臺灣,申學庸邀集樂界朋友如:蕭而化、沈炳光、顏庭階、王沛綸等,在 1957年於藝術專科學校裡設立「音樂科」,由她親自擔任科主任。隨後,再親自拜訪、尋覓及聘任優秀教師,並努力邀請名家開設大師班課程。當時音樂科在植物園中孔孟學會與教育電臺的現址上課,房舍狹小破陋,物資缺乏,但申學庸對待藝專師生情同家人,彼此相互提攜,感情格外濃郁。33歲那年,她再度受命成立中國文化學院的音樂系,憑藉著之前的人脈與行政歷練,申學庸從事這項工作更顯得心應手,她成為臺灣樂壇的大家長,奠定位高權重的聲望。
學優而仕•淡出舞臺
由於申學庸自 28歲起即擔任藝專科主任、文化學院系主任,成名相當早,因此國家級的各類重要獎項,都延請她擔任評審或顧問。對於「非本行」領域,申學庸皆抱持著熱情參與、虛心學習的心態。在文建會籌設之初,首任主委陳奇祿先生再三請託,聘任她為「藝術處」處長,故得以音樂家身分,造訪歐亞各國,進行音樂外交。此外,在見到學生逐漸茁壯、開花結果之後,申學庸決定將舞臺讓給學生,自己轉而進行教學、音樂推廣活動,並對此深為自得。
良師慈母‧出入內閣
申學庸自日本回到臺灣後,命運之手推她獻身於樂教。年過六十後,除了教育工作,她對藝文活動及音樂文化交流,依然熱心。1992 年,她代表臺灣到香港參加兩岸三地「中國聲樂發展方向」研討會;同年,臺灣「聲樂家協會」成立,被推選為第一屆理事長。1993 年,她受命擔任文建會主委。1995 年,獲頒國家最高榮譽的「國家文藝獎」之「特別貢獻獎」。申學庸一生不計毀譽、只問耕耘的奉獻處事心態,讓她在人生各階段所扮演的角色均恰如其分,足以做為樂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