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贬官员的南下路线 看古代广东人如何走出岭南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8 21:19

汤显祖从南京前往徐闻的路线是什么?

在古代,欧博北方、中原、江南地区的人如何进入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广东?或者反过来,古代南粤人如何与外界联系?

古代广东与外界交流的需求都有哪些?有什么体现?

这些来到广东的文人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影响?

▲"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入口处

2017年8月31日,"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于广东省博物馆开幕。南粤古驿道,是指古代广东区域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是广东地区与国内国外各区域开展商贸与文化交流的通道,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路径。

本次展览从广东省内遗存的上百条甚至更多数量的古驿道入手,通过300多件/套与道路、人员和商贸有关的历史文物和历史见证物,讲述广东与外界交流的历史。

▲"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展览现场

展览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自然之路——南粤古驿道的脉络

第二部分 历史之路——南粤古驿道的遗存

第三部分 文化之路——南粤古驿道的内涵

第四部分 复兴之路——南粤古驿道的魅力

呈现了秦汉及之前南北交流融合的过程;魏晋唐宋时期广东本地社会发展从接受北方文化滋养,到内生动力增强,并开始辐射海内外的历史;以及元明清时期广东成为帝国版图中货通中外、扬帆七海的南国枢纽的图景。

"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现场展示古人外出禁忌

兽面纹青铜盉 西周 高26.6厘米 口径14.2厘米

信宜市出土。该青铜盉的形制和花纹具有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的风格,应是周王室或贵族所有,之所以出现在百越杂处的广东西部,可能是周人赠予南越贵族的礼物,或是周人南迁所携,是见证南北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物。

先说说古代广东人外出的困难在哪儿

中国地域广阔,山川众多,其中很多崇山峻岭是天然的地理分界线,比如秦岭,它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也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类似地,在湘桂赣粤相连区也横贯着东西走向的一群山地,它也是区分南北的一个重要地理界线,同时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它就是南岭。

在这片连绵的群山区域中,有五座代表性的山岭,一般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它们是秦汉早期南下行军路线上五个重要的战略驻地,后多以“五岭”指代这一山域。

"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现场人机器人导览

南岭以南为岭南,以北为岭北。广东背靠南岭,面向大海,形成了背山面海的地理特征。因此,欧博娱乐广东人想与外界交流,要么跨越南岭,要么驶向大海。

千年以前的南岭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有的只是高山密林,毒虫猛兽,以及更要命的瘴疠之气。

北魏晚期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曾言:“古人云: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在中原人眼里,这里“人迹所绝”,长期以来都是“蛮夷之地”。南岭既是一道天然屏障,在中原内乱之时岭南能免受干扰,同时也是广东人与中原人往来的最大阻隔。

"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现场

与条件恶劣的南岭相比,通往海洋的道路要便捷多了。这是因为岭南雨量充沛,水系众多,珠江流域的西江、北江、东江等多个水系深入南岭腹地,珠江八口归海、江海一体,非常方便与海洋沟通,岭南许多港口因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不过,海洋同样凶险万分,远航很受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水平的制约。宋元时期,这些技术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才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的能力。

"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现场

聪明的古人走出了哪些道路?

南岭虽山多,好在并不算太大,这些较小规模的山脉东西并行排列,崇山峻岭之间分布着多处相对平坦的丘陵,形成多处岭北岭南间交通的孔道。

这些孔道通常是为了联接两个水道而开凿。广东区域内水网密布,是天然的交通设施,水路尽头则以陆路相连,水路陆路相辅相成,将人员和货物送达四面八方。

波斯鎏金器 南朝 口径8.3厘米 高7.2厘米

遂溪县出土。此鎏金铜器纹饰精细,线条流畅,造工精巧。鎏金较厚,欧博allbet不易脱落,该器物与一批波斯银币一起出土,从花纹看来应属阿拉伯风格,是南朝时我国和阿拉伯世界交往的佐证。

秦朝统一全国过程中,广东与中原联系孔道得到极大拓展,南粤水路、陆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在其后的2000多年里,一个由西江、北江、东江和韩江为主干,众多支流为辅翼的水路系统发达起来;与此同时,横亘在岭南与北方之间的五岭陆路交通也不断成熟,南粤地区逐渐形成了水陆并行发展、交叉转运的交通格局。这个交通网络以今天的广州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面延伸。

南粤古驿道历史演变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汤显祖是如何从南京出发前往徐闻任职的?通过汤显祖的诗文可以发现,他这次岭南之行所走的可谓是经典“旅游路线”。汤显祖经长江、赣江从南安府大庾岭入粤,经南雄、始兴、曲江、韶关、乳源、英德、连州、三水进入广州,一路水陆兼程。之后,由广州去澳门,经恩平、阳江、阳春到徐闻、廉州涠洲岛。在广东期间,还从广州南海神庙经番禺、增城、东莞至博罗罗浮山。

北江-珠江口古驿道文化线路(北江段)规划图

两百多年后,林则徐奉命到广州查禁鸦片,主持 “虎门销烟”,南下广东时,他也是从江西坐船至南雄,翻越大庾岭至广东境。自韶关沿北江水路,经清远、三水、佛山到广州天字码头。禁烟期间,林则徐曾前往虎门、香山等地考察海防,其主持禁烟情形则通过奏折“由驿飞递”京师。

可见,大庾岭是古人从北京、南京等地进入广东的必经之地,而穿过大庾岭最重要的一条驿道就是大庾岭路,也称梅关古道。它位于韶关南雄市,始建于秦汉,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其上的梅关,欧博百家乐更是被誉为“岭南第一关”。

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城楼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秋,张九龄与宰相姚崇不和,辞官回乡。因大庾岭路壅塞,奏请朝廷开凿大庾岭新路,以充分利用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的目的。

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遂下诏命张九龄主持开凿。不久,便开凿了一条长约20余丈、宽3丈,可两马车并行的大山路,使梅关古道成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道。扩修后的大庾岭道,使江西的赣江和广东的浈水相连,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使之成为广东南北往来的主要陆路通道。

张九龄墓志铭拓片

粤北秦汉古驿道文化线路规划图

与梅关古道同样有名,且同样重要的是位于广东乳源县的西京古道,西京古道始建于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由桂阳太守卫飒主持修建。该条道路南起英德,北接骑田岭道,经由湖南通往中原,最终到达西京长安。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这条古道与如今的京珠北高速基本平行,可以说是古代广东人前往京都的最短路线了。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曾前往澳门视察沿途战守情况。他走的是岐澳古道,又名长南迳古道,位于珠海市凤凰山内。古道整体呈南北走向,连接香山县(今中山市)石岐与澳门,是联结中西方文明的重要管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古代连接广东和福建的交通大动脉则是粤闽古驿道。粤闽古驿道依托东江、韩江两个水系及其支流形成的水网,连同潮惠古驿道,形成水陆相连相接的通道,地理位置上涵盖今天部分珠三角地区以及粤东和粤东北地区。

"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现场

铜鼓 汉代 面径97厘米 高55厘米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原系打击乐器,后演化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这些道路发挥了什么作用?

从馆方给南粤古驿道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些道路的主要作用是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

传达政令与沟通政情,对于皇朝统治辽阔的疆域至关重要。在大一统帝国内,既要保证朝廷政令的上传下达,又要保证在省府厅州县各级行政机构上的政情流动,更要时刻留意边疆地区的军情民意,加上身携朝命的官员,通过驿站驰至各地,本身即是皇权朝令的象征。因此古人把驿道比喻为血脉,认为这是保证政令畅通、政权运转的重要途径。

错金铭文虎符节 西汉 长19厘米 高11.6厘米 厚1.2厘米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这件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所藏的“错金铭文虎符节”,就是一件调动车马的信符,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错金虎节。虎节的正面有错金的铭文“王命车途”。从文字、纹饰等方面可以看出,这件虎节与楚文化颇有渊源。

《驿使图》画像石 魏晋时期 长34厘米 宽17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文书的传递需要依靠驿使,这件甘肃省博物馆藏的魏晋时期《驿使图》画像砖,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距今 1600 多年前这一地区的邮驿情形,被认为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该图像一度是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

魏晋至唐宋代时期,我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岭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唐宋岭南交通路线不断完善,功能逐渐向经济贸易服务转变,对当时及之后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繁荣影响巨大。

南澳一号景德镇窑碗

广州位于三江汇流处附近,交通便利,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因此,无论是海外进口的犀角、象牙、珍珠、香药等贵重物资和洋货,还是销往海外的中国瓷器、茶叶,往往都将广州视为中转站。

广州沿海及岭南的货物,往往都会取道大瘐岭抵达江西,再沿章水下到赣江入鄱阳湖,再顺着长江在扬州集散后,通过京杭大运河转运到长安、洛阳等都市和北方各地。

水车窑青釉瓣口碗 唐代

南海I号 南宋龙泉釉瓷碗

唐宋时期,陶瓷制品深受海外市场青睐,广东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及出口基地。中国陶瓷产品源源不断地经海路销往亚非欧各地。这一期间,广东本地窑口主要有水车窑、潮州窑、海康窑、新会窑、西村窑。

银铤 宋代 厚14厘米 长11厘米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银作为贵金属,在结算和存储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当时,广东地区商贸活动十分活跃, 辖区内各地有众多出口货物经由广州港出口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宋代以后,铜铁和广盐成为运往内地最为重要的物资。据县志记载:每年,铜钱币就有五六百万斤途经岭路北运,人力运输需10万人次之多。而在当时,仅是运送广盐和铜铁器的挑夫商旅,每日就有数千人之多。明代之后,每年走岭路北运的广盐已经高达1千万斤。

此时的大庾岭古道,由于为朝廷带来了极高的税赋,已经被称为“黄金大道”了。对此,过岭路前往南雄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这样描述:“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

《野墅平林图》 利玛窦 辽宁省博物馆藏

利玛窦从韶关梅岭向江西出发时,在其所著《中国札记》中记载了韶州长官发给他“旅行执照”并加盖官印的史实,书中还记述了梅关在广东通往北方道路当中的重要性。

19世纪(约1890年)“LH又昌”款银錾喜上眉梢茶具

清铜胎珐琅珍珠地怀表

红漆描金孔雀开屏茶叶盒 清代

19世纪末珍珠母水粉画

明清时期,伴随环球贸易航线的不断拓展,中国的丝、瓷、茶三大名产和工艺美术源源不断地从广州运往欧美。清代广东生产并销往海外的广绣、广彩、广雕、外销画、外销银器、外销漆器、外销扇、名片盒等在西方掀起了“中国风”的社会时尚。

鄂君启节(舟节)战国

这件安徽博物院藏的战国青铜材质“鄂君启节”分为舟节和车节两种,是楚王颁发的贸易免税证明,舟节用于水路贸易、车节用于陆路贸易,节上以铭文注明贸易线路、免税城镇、具体的免税内容等等。

根据铭文可知,鄂君启节铸造于楚怀王六年,是楚王室颁发给鄂君启的。节在使用时,货主与官吏各有相同的节,核对无误后才可通行。根据舟节铭文显示,早在战国中晚期,楚国的船队就经由湘、资、沅、澧诸水,远达沅湘上游及五岭地区经商。

《缉私船》 1850年 长 59厘米 宽45厘米 布面油画 该船为典型的广式红头船造型

驿道促进了贸易繁荣,也是人类聚落形成的动力,以商业、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沿驿道市邑快速发展,为传统城邑网络形成之始。目前保存下来的穿越村镇的许多古驿道就是传统的商业街,江门良溪古驿道就是这种模式。古驿道用于贸易、军事和邮政,附近的“驻兵营”扩张就成为村镇的雏形。如英德的浈阳峡段“营角村”就是驿站和驻军而形成的,而乳源县的“洲街”是西京古道形成的“铺街”。

梅关古道上的珠玑巷古代称沙水镇,夹道成镇,成为南来北往旅客的歇息地,是大庾岭道上最重要的驿站。珠玑巷得名于唐敬宗年间,是一个具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巷。珠玑巷也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族姓的祖居,汉族广府民系向岭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客家先民五次迁徙图

历史上,北方人民南下广东主要有五次,分别是秦朝、两汉、两晋、宋代和明末。这五次中原人口南迁,除了秦始皇和汉武帝时因南征而遣戍大量军人占籍岭南外,其余都是因为北方战火肆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社会动荡,士民为避免战祸而被迫南下的。这些来自中原的军人和士民将先进文化也带到岭南,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融合。

《葛稚川移居图》 王蒙 元代

纵139厘米 横5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葛稚川移居图》为元代王蒙呈现葛洪南下岭南的历史题材画作。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丹阳人,晋代著名道教思想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启发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因此荣膺诺贝尔奖。葛洪先后两次南下岭南,长期在罗浮山修仙问道。

唐宋时期,不少治世能臣和文化巨子因政治上遭遇挫折,被贬谪到此,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贬官文化。据统计,唐朝有200多位官员被贬岭南,宋代则有400多人次,包括宋之问、牛僧儒、李德裕、刘长卿、韩愈、寇准、苏东坡、苏辙、蔡确、黄庭坚等历史名人。这时期,被贬官员主要经由大庾岭路南下,到任之后多积极任事,推动地方发展,为岭南开发和发展贡献颇巨。

《八骏图》 郎世宁 纵51.2厘米 横16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道路在当下还能发挥什么作用?

现代交通网络与古代交通网络错位,造成一些村镇经济动力的衰退,出现现代意义的贫困现状,这是中西方城市化过程中的共性。但低速的城市化,回避人为的破坏性建设,古代的人工建造景观(包括古驿道、历史建筑、传统古村落等),反而能幸存于人类现代开发活动频率较低的地区,比如河北省贫困县相对集中的冀中老区、太行山区。现代交通条件较差而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恰恰应该是古驿道保存较好地区。

"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现场

广东目前正在进行“寻找南粤古驿道,讲述广东好故事”的“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计划”活动,弘扬岭南优秀文化,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并通过驿道传递动能实施精准扶贫。对南粤古驿道进行系统规划,将古驿道与岭南特色历史文化主题相结合(如瓷道、科考之道、西学东渐文化之旅、家族迁徙之旅等),开展特定的文化主题徒步活动(如寻根之旅等),全面推动有人文历史故事的乡村旅游。将古驿道与现代交通有机衔接,并与传统墟市结合(乡村的节日),适应现代都市人业余休憩户外活动的新需求。

"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现场

通过旅游、徒步、摄影等文化休闲活动实地感受古驿道的魅力,带动古驿道沿线市县区和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在国家“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实现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

(除展览现场图片外,文中所有图片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特此致谢!)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