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欧博西醫楊維翰喜得貴子,他為這個可愛活潑的男嬰起名為楊永清。篤信基督教的楊維翰是博習醫院醫科第一屆的學生,在這個深受西方文化薰陶的家庭里,楊永清度過了他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童年,也影響了他日後的求學和人生之路。
楊永清在威斯康辛大學研究生院攻讀碩士學位時填寫的資料1902年,11歲的楊永清受其父親影響,考入了由美國基督教監理會創辦的東吳大學。楊永清在東吳大學度過了七年的光陰,在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並順利畢業後,他留在東吳大學附屬中學任教。
1909年,於東吳大學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東吳大學畢業後,楊永清先後曾任教於清心中學和東吳大學附屬中學。後楊永清考入清華大學。
1912年,楊永清考取了清華大學,他離開蘇州,北上深造。兩年後,他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威斯康辛大學與喬治華盛頓大學。在美期間,欧博娱乐楊永清曾出任中國留美學生會會長、《中國留美學生月刊》主編以及駐華盛頓公使顧維鈞的私人秘書。就職於中國駐英公使館後,他作為中國代表團的一員,先後出席了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一屆國際勞工大會、在巴黎召開的第一屆國際聯盟大會以及在華盛頓舉行的太平洋裁軍會議。
1914年,楊永清獲得清華大學選派資格,赴美國留學,入讀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並曾任職於華盛頓大學。
楊永清在就任東吳大學校長期間發表的論文1917年,楊永清出任美國中國學生會會長。
1918年,楊永清獲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法學學士學位。
1919年,楊永清獲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楊永清在美國留學期間,曾擔任《中國學生月刊》的主編。
1919年-1922年,楊永清就職於英國的中國駐英公使館,擔任隨員秘書。楊永清同時兼任有國際聯盟第一屆大會中國代表團秘書和華盛頓太平洋裁軍會議中國代表團的秘書。
1922年-1927年,楊永清曾就職於北京外交部,擔任秘書和條約司等職務。在此期間,楊永清負責起草取消不平等條約的照會,是時任外交部長顧維鈞的得力助手。同年,欧博allbet楊永清被舉薦為東吳大學的副校長,但未能成行。
在國外學習工作8年之後,楊永清於1922年回到了北京,供職於外交部。此時的東吳大學,歷經了兩任美籍校長——葛賚恩與文乃史。文乃史是楊永清曾經的老師,他極力邀請自己的得意弟子回東吳大學工作,並推薦他任副校長。對深愛母校的楊永清而言,為母校服務,是義不容辭的。楊永清遂向外交部提出辭呈,但他的辭職並未獲批准,回東吳大學任職的事也就擱置下來。
楊永清題寫的校訓1927年,在北伐勝利和反帝運動高漲的形勢下,東吳大學的中國化變革已是刻不容緩,文乃史主動辭去校長一職並要求選舉中國人任校長。在多次商討之後,東吳大學董事會表決一致通過由楊永清擔任新校長的決議。訊息公布後,楊永清辭去了在北京的職務,抵達蘇州,欧博百家乐在闊別母校多年之後,他再一次踏入東吳大學這片熟悉的校園,不過,這一次,他的身份不再是學生和老師。同年12月3日,東吳大學舉行了校長就職典禮,楊永清正式當選為東吳大學的校長,開啟了華人執掌校長職位的歷史性篇章。
1927年至1952年,任東吳大學校長,是東吳大學首任華人校長。他生前曾說過,“永清有三件一直不能忘懷的事——祖國、母校東吳和青年。”
1929年,他決定“自本年度起,東吳正式文憑,概用中文”,接著在原英文校訓“UNTO A FULL GROWN MAN”(為社會造就完美人格)的基礎上,增添中文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此外,他還創作了東吳大學的中文校歌。這些舉措表明,楊永清決心要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逐步改造這所西方文化濃厚的教會大學。除了在東吳大學積極推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楊永清還決定正式開始兼收女生,興建校舍,擴充場館,從而全面增加學生學習、鍛鍊之場所,並著力於學術專精、體育強身、思想進步的德智體綜合發展之路。
1930年,美國佛羅里達南方大學授予楊永清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1935年起,應美國夏威夷大學,埃默里大學,杜克大學,鮑登大學的大學邀請,楊校長出任上述美國大學的客座教授,主講中國文化。
抗日戰爭期間,楊永清主持東吳大學的內遷工作。
1937年,的“七七事變”標誌著抗日戰爭的開始。楊永清被迫帶領東吳大學的師生們先後流亡至浙江、皖南、長沙、上海等地。
1941年,楊永清奉校董會之命,赴美向監理公會述職。是年冬,太平洋戰爭爆發,楊永清滯留美國,在這期間,他奔走美國各地,宣傳我國抗戰的艱苦形勢與東吳大學的窘迫現狀,積極爭取國際的援助。
1945年-1946年,楊永清曾先後就職於美國舊金山聯合國國際秘書處和英國倫敦聯合國國際秘書處。在美國工作期間,巴德溫大學授予楊永清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一同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的還有時英國首相邱吉爾。
1947年,楊永清終於回到了祖國。東吳大學的師生們在上海集會,熱烈歡迎離校多年的校長。楊永清在此次集會上說:“永清身在外洋,心在祖國,有三件一直不能忘懷的事——祖國、母校東吳和青年”。這時的東吳大學,校舍遭到嚴重的破壞,楊永清不辭辛苦的往來於蘇、滬、寧之間,著力於東吳大學的重建工作。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和江南大學數理系、蘇南文化教育學院合併,籌建蘇南師範學院(同年更名為江蘇師範學院)。此後,楊永清被調往上海,任上海教育局高等教育司顧問。由於長期高負荷的工作,使得這位老人的健康狀況積重難返。
1956年,楊永清因高血壓和心臟病去世,終年65歲。
家庭成員楊永清的父親楊維翰為醫生,曾就讀於蘇州博習醫院,學習西醫。畢業後,在蘇州博習醫院短期工作,後在無錫等地行醫看病。楊維翰信奉基督教,並為一名傳教士。
楊永清在子女中排行最大,並有弟妹五人。妹楊錫珍,為教育工作者,曾擔任上海中西女校的校長,並曾創辦錫珍女子中學。
個人著作《學道愛人》(英文),美國出版
人物評價縱觀楊永清的一生,在他短暫的65年的生命之中,竟有大半是奉獻給了東吳大學,無論是在任職初期的勵精圖治、戰亂之中的顛沛流離、還是戰後的艱難復校,他總是能夠克盡厥職、鞠躬盡瘁。他造福東吳大學的程度,實非三言兩語所能表達。也許,這世上唯有一句話可以總吉他的一生,就是他所說過的那句話——“有三件一直不能忘懷的事——祖國、母校東吳和青年”。(蘇州大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