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匈牙利中部城市 Kecskemét (凱奇凱梅特),欧博官网高大宜的童年在 Galanta (斯洛伐克的小鎮,約有 16000 名居民)與 Nagyszombat (今天的 Trnava)成長,父親是當地鐵路站長,同時也是專心投入的業餘小提琴家。雖然學校沒有提供豐富的音樂課程,不過高大宜在父親耳濡目染下,自幼學習小提琴演奏,並在教堂詩歌班演唱,與撰曲。高大宜的母親也善於歌唱和彈奏鋼琴。
高大宜人物年表1882年12月16日生於卡斯卡梅特。
高大宜1892年全家搬到文化古都納吉松巴特,高大宜開始學習音樂。
1900年,18歲的高大宜自 Nagyszombat 的 Archiepiscopal 語言學校畢業,進入布達佩斯大學,進修日爾曼和匈牙利文學,同時在李斯特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師事 Hans Koessler,受益良多。他在音樂學院獲得作曲與教學學位,並在大學修得哲學與語言學學位之後,前往巴黎Charles Widor門下學習,欧博在那受到德布西音樂風格影響。
1904年取得文憑,隔年又拿到音樂教育學位。
1905年高大宜撰寫Adagio for violin (or viola or cello)& piano,五年後才對外公開。此時他為取得匈牙利民歌博士撰寫論文,首度下鄉採集地方民謠,這首作品剛開始是為中提琴與鋼琴而譜,後來延伸為小提琴、鋼琴與大提琴、 鋼琴的版本,諷刺地是,大提琴版本反而比原先設定的中提琴版本更常聽到。
1905年10月高大宜在音樂學院畢業演奏會首演管弦詩 Summer Evening (Nyári este)獲得成功,這是他第一部重要的管弦樂作品 (如果1898年他為學校管弦樂團寫的序曲不算的話)。
1905年開始赴匈牙利各地收集民謠,由此,讓他漸漸地警覺到需要去改善歌唱的品質、訓練優秀的音樂教師和小孩以提升匈牙利人民的音樂水準。
1905-1906年高大宜受銜匈牙利民歌博士,撰寫論文期間他下鄉深入偏僻坊間,透過圓筒留聲機錄製地方民謠。
1906年發表論文題目《Strophic Construction in Hungarian Folksong》。並和 Béla Bartók (巴爾托克建立深固友誼。
高大宜1906年,12月,24歲的高大宜獲得哲學和語,博士學位,還有音樂,欧博娱乐院獎學金,他首度,離開匈牙利,前往柏林與巴,學習音樂,師事 Charles Widor。受到德布西和許多優秀作曲家,音樂啟發。
1907年回布達佩斯,被指定為學校專任教員,後來傳承恩師 Hans Koe,sler,亦成為作曲教授 (並成為 Ernö Dohnányi (或 Ernst von Dohnány,的助理。
1910年與愛瑪‧桑德(Emma Sandor)結婚。
1911年高大宜與巴爾托克成立了“新匈牙利音樂協會”,並且組個小樂團,主要推廣新的創作作品演出。1913年發表《Memorundum》,成為世人肯定的學術調查法,更是為匈牙利音樂學的基礎。
1919年 Dohnányi 成為布達佩斯學院院長,不過因為政治因素,欧博allbet同年被換掉。
1920年,他運用民謠素材創作兒童合唱曲。
1923年慶祝布達佩斯建城五十周年紀念,高大宜創作《匈牙利詩篇》(Psalmus Hungaricus),運用16世紀匈牙利吟遊歌的素材及馬札爾(Magyar)民謠語法,深獲好評。
1929年,高大宜決定使音樂成為每個小孩教育的一部分。
1929年在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建議下,高大宜大幅修改 Summer Evening,隔年托斯卡尼尼指揮紐約愛樂公演,這個後來的修改版一直流傳至今。
1930年後高大宜更加重視合唱活動,他常到國內各地旅行,鼓勵合唱活動,他深信合唱是提升音樂文化的唯一方式。
1944-1945年編歌唱教本,他的教育概念成為舉世聞名的高大宜學法(Kodaly Method)。它的基本方法是以首調唱法,手語等輔助歌唱,主要目標是提高大眾的音樂基本能力,培養人民養成好音樂的習慣。
1958年高大宜的妻子愛瑪逝世,隔年,以77歲高齡的高大宜再娶與年僅19歲的學生結婚。
1961年他擔任國際民族音樂學會主席。
1964年受銜為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名譽主席。
1967年3月6日因心臟病去世。
高大宜1967年3月6日逝世于于布達佩斯。
1975年國際高大宜協會在布達佩斯成立。高大宜並陸續獲得多所大學的榮譽博士,並為國際民謠委員會主席,國際音樂教育協會榮譽主席。
主要貢獻民謠採集高大宜與同為匈牙利作曲家的巴托克認識於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於1906年開始到匈牙利、羅馬尼亞各地採集民謠,並共同發表著作《匈牙利民歌集》。
音樂教育高大宜的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音樂教育方面的領域,從小受他母親音樂教育的影響,他認為音樂教育是每個人應享的權利。在1940-1950年間,在匈牙利興起的高大宜教學法,雖然不是高大宜個人所發明,是由高大宜、他的學生和他的支持者所共同推展的。他曾說過:“音樂應該屬於每一個人”。為了肯定高大宜在音樂教育所做的貢獻,布達佩斯大學、牛津大學、多倫多大學等學校,均頒發榮譽博士學位給他。
在收集民謠的過程中,他注意到音樂教學上的一些問題,而發展出高大宜音樂教學法,強調音樂教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權利。同時,在教學方法上強調相對音高、匈牙利五聲音階及教材的意義性,並利用手語與節奏語言這兩種工具來培養。
高大宜高大宜並未寫出教學的方法,他只是強烈地提出有關匈牙利音樂教育的哲學理念和未來發展方向。
教學理念1.音樂教育是完整的人所需要的發展。
2.音樂是每一個小孩與生俱來的權利,而不是某些音樂天才的特權。
3.人聲是最好的教學工具,因為它是自由而且可以接近的。
4.小孩子從他們的經驗中理解是最好的,因此,參與是學習音樂最好的途徑。
5.只有最好的,才是適合小孩子,他的意思是最高品質的音樂素材是用母語演唱的民謠。
6.唱歌必須是無伴奏的,就像傳統的民謠演唱。
7.兒童的音樂教育依賴於他們的指導者,因此,他們必需是最好的音樂家、教育家。
8.用好的方法在學校教音樂和唱歌,對孩子而言,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折磨,將渴望得到更好的音樂的熱誠注入他們的心靈,這個熱誠將延續至他們的一生。
9.去開啟千萬人的耳朵和心靈接觸莊嚴的音樂是一件偉大的事情。
10.孩子們在這裡所學的(學校),將永遠不會忘記,這個將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光和血。
在匈牙利所發展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根據高大宜的教育理念。
教學實施1.相對音高或首調唱名法,在英國合唱的傳統訓練中被充分的發展,因為它可以指出音調和和聲的功能。
2.匈牙利的民謠絕大多數為五聲音階,因此,早期的音樂訓練皆採用五聲音階。
3.對於小心安排的音樂理念和材料,不是從知識方面,而是從對小孩子的意義而來的。從以上的原理,在高大宜音樂教學法中,為了得到一套方法,他使用以下兩種工具:
1.手語(handsign),1986年在英國由JohnCurwen所建立的。
2.節奏語言,基本上由法國而來的。
高大宜總而言之,高大宜音樂教育的主要理念是使學生把學習音樂當作一種享受,而不是折磨,並且將喜好音樂的渴望注入他們的生命中。
人物評價在近代音樂教育史上,高大宜皆占著一個極重要的地位,他不但為當時的音樂教育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也為今後所有的音樂教學方法打下了穩固的基礎,起著不可磨滅的影響作用。他的著作被編譯成各種語言達廿余種之多。
高大宜高大宜的教學法極為科學化及系統化,他將音樂各方面之訓練,用其特別慎重及合理的態度,作出一個全新的安排,對將來專業音樂家的訓練來說,有著極大的幫助。故用於東歐,蘇聯及中國大陸的音樂國小中(每星期有五至八小時的音樂課)十分適合。但他也主張將他的方法用於普通的國小中,要求所有人皆能聽、能讀、能寫,成為一個音樂化的公民,則似乎是一個過份的要求。
令人覺得遺憾的是高大宜將成人心目中之要求加諸兒童身上,而非從兒童本身出發來考慮,同時過多地偏向於聲樂的合唱訓練及讀譜訓練。因此在採用他的方法時,必須了解到他的出發點,將他的方法融會貫通地用於教學中。
代表作品Concerto for Orchestra (1939) Trio for 2 Violins and Viola
作品Duo for violin & cello, Op. 7 (1914)
Sonata for solo cello, Op. 8 (1915)
Missa Brevis for soloists, chorus & organ (1944)
Laudes organi, for chorus & organ (1966)
Dances of Marosszék (1930)
Dances of Galanta (1933)
Háry János (1926)
Te Deum (1939)
Peacock Variations (1939)
Psalmus Hungaricus (1923)
作品欣賞
作品作品作品作品作品